时间: 2025-05-04 03:2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21:53
沙陀怀古趋僧舍,驻马柏林还看画。
素绡拂拭生辉光,神威凛凛须眉张。
红袍玉带结束好,唐季英雄一目眇。
当时角立有朱三,百战干戈人易老。
国仇未复留遗恨,破碎山河安足问?
庄明带剑左右立,锦囊盛矢受遗训。
谁欤写照妙入神,李家父子俱天人。
鹰扬虎视空一世,经营惨淡传其真。
千载留贻归净域,世无别本须珍惜。
卷图四壁起英风,想象沙场万人敌。
在沙陀古地怀念往事,驻马于柏林寺观看画像。
洁白的绡帛拂去尘埃,画中神威凛然,须眉挺拔。
红袍玉带,英俊潇洒,正是唐代英雄的样子。
当时的朱三立于角上,经历百战,岁月让人易老。
国仇尚未复兴,心中留有遗恨,破碎的山河又有什么值得追问?
庄明带剑,立于左右,锦囊中盛满箭矢,继承遗训。
谁绘此画,笔法神妙,李家父子似天人。
鹰扬虎视,空过一生,经营惨淡却传承着真实。
千年后留给净土,世间无他,唯有珍惜。
卷轴四壁画起英风,想象沙场上万人敌的情景。
作者介绍:黄叔琳(1640-1710),清代著名诗人,字子华,号澄白,江苏人。其诗歌以豪放、激昂著称,常常表现历史英雄气概。
创作背景:此诗是在黄叔琳游览柏林寺时创作,反映了他对历史英雄的追思,对国仇的感慨,以及对美好记忆的珍惜。
这首诗通过描绘李晋王的画像,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国仇的沉思。诗人在柏林寺驻马,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画像中人物的气势如虹,令他感慨万千。诗中提到的朱三则是对历史英雄的隐喻,表达了时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国仇未复的悲痛和对山河破碎的无奈,更加突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画卷所激发的英勇想象,仿佛将诗人带回到那激烈的沙场之中,直面敌人,体现了他对英雄气概的渴望和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朱三”是指什么?
诗人游览柏林寺时的感受是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