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答周行己相赠行己端慎太学诸生忌之》

时间: 2025-08-05 06:44:13

诗句

佳人寓云端,饵霞服灵烟。

举手谢时人,信尔非我缘。

谁令山中瓢,酌此闤闠泉。

舍尔芝兰芗,一染渐余膻。

铅黄强为容,孰竟谓子妍。

眷焉反初素,此道自古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5 06:44:13

原文展示: 佳人寓云端,饵霞服灵烟。举手谢时人,信尔非我缘。谁令山中瓢,酌此闤闠泉。舍尔芝兰芗,一染渐余膻。铅黄强为容,孰竟谓子妍。眷焉反初素,此道自古然。

白话文翻译: 美丽的女子居住在云端,吸食着霞光,穿着灵气缭绕的衣裳。她挥手告别世人,相信这不是她的缘分。是谁让山中的瓢,舀取这市井的泉水?舍弃了你的芝兰香气,一旦染上,渐渐留下腥膻。用铅黄勉强装扮,谁能真正认为你美丽?眷恋地回归最初的朴素,这条道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注释:

  • 佳人:美丽的女子。
  • 寓云端:居住在云端,形容高洁。
  • 饵霞服灵烟:吸食霞光,穿着灵气缭绕的衣裳,形容超凡脱俗。
  • 举手谢时人:挥手告别世人。
  • 信尔非我缘:相信这不是她的缘分。
  • 山中瓢:山中的瓢,比喻高洁。
  • 闤闠泉:市井的泉水,比喻世俗。
  • 芝兰芗:芝兰的香气,比喻高洁的品格。
  • 一染渐余膻:一旦染上,渐渐留下腥膻,比喻被世俗污染。
  • 铅黄强为容:用铅黄勉强装扮,比喻勉强装扮。
  • 眷焉反初素:眷恋地回归最初的朴素。
  • 此道自古然:这条道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廌(生卒年不详),字方叔,宋代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高洁脱俗的情怀,此诗亦体现了这一特点。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廌对周行己的赠诗的回应。周行己在太学中因其端庄谨慎而受到诸生的忌恨,李廌通过此诗表达了对周行己的同情和支持,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世俗的不满和对高洁品格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寓言的手法,描绘了一位居住在云端的佳人,她超凡脱俗,不愿与世俗为伍。诗中“举手谢时人,信尔非我缘”表达了佳人对世俗的拒绝和对高洁生活的向往。后文通过“山中瓢”与“闤闠泉”的对比,以及“芝兰芗”与“余膻”的对比,进一步强调了高洁与世俗的对立。最后,诗人呼吁回归朴素,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的正道,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持和对世俗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佳人寓云端:描绘佳人居住在云端,象征高洁。
  2. 饵霞服灵烟:佳人吸食霞光,穿着灵气缭绕的衣裳,进一步强调其超凡脱俗。
  3. 举手谢时人:佳人挥手告别世人,表达对世俗的拒绝。
  4. 信尔非我缘:佳人相信这不是她的缘分,强调她与世俗无缘。
  5. 谁令山中瓢,酌此闤闠泉:疑问句,表达对世俗污染的无奈。
  6. 舍尔芝兰芗,一染渐余膻:舍弃高洁的芝兰香气,一旦染上世俗,渐渐留下腥膻。
  7. 铅黄强为容,孰竟谓子妍:用铅黄勉强装扮,谁能真正认为你美丽,表达对世俗装扮的批判。
  8. 眷焉反初素,此道自古然:呼吁回归最初的朴素,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的正道。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佳人寓云端”、“饵霞服灵烟”等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佳人的高洁。
  • 对比:通过“山中瓢”与“闤闠泉”、“芝兰芗”与“余膻”的对比,强调了高洁与世俗的对立。
  • 拟人:将佳人拟人化,赋予她超凡脱俗的特质。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高洁与世俗的对立,诗人通过对佳人的描绘,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向往和对世俗的批判。诗人呼吁回归朴素,认为这是自古以来的正道,体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坚持和对世俗的批判。

意象分析:

  • 佳人寓云端:高洁的象征。
  • 饵霞服灵烟:超凡脱俗的象征。
  • 山中瓢:高洁的象征。
  • 闤闠泉:世俗的象征。
  • 芝兰芗:高洁的象征。
  • 余膻:世俗的象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佳人”象征什么? A. 世俗 B. 高洁 C. 美丽 答案:B

  2. “举手谢时人”表达了佳人的什么态度? A. 接受 B. 拒绝 C. 犹豫 答案:B

  3. 诗中的“山中瓢”与“闤闠泉”分别象征什么? A. 高洁与世俗 B. 美丽与丑陋 C. 高洁与高洁 答案:A

  4. 诗中的“铅黄强为容”表达了什么? A. 对高洁的向往 B. 对世俗装扮的批判 C. 对美丽的追求 答案:B

  5. 诗中的“眷焉反初素”表达了什么? A. 对世俗的接受 B. 对高洁的向往 C. 对美丽的追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描绘了山居的宁静与高洁。

诗词对比:

  • 李廌的《答周行己相赠行己端慎太学诸生忌之》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了对世俗的厌倦和对高洁生活的向往,但李廌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世俗的批判,而陶渊明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可以了解宋代诗歌的背景和发展。

相关查询

百字令 题清惠堂遗印 百字令 重五悼亡兼感怀 百字令 月夜过七里滩光景奇绝歌此调几令众山皆响 百字令 百字令 其二 寿夏桂洲阁老和坡翁韵 百字令 代柬奉酬心斋 百字令 为沈画师题写山楼 百字令 秋雨怀表妹 百字令 锠腢大琴南 百字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工字旁的字 殳字旁的字 颓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聿字旁的字 呼马呼牛 信马由缰 范性 艸字旁的字 转嗔为喜 赤尉 包含勒的词语有哪些 耒字旁的字 窥闪 连阡累陌 误杀好人 镂肤 桂枝片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