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洛社八景 其一 池边涤砚》

时间: 2025-05-06 01:43:50

诗句

千载兰亭迹,空留砚石存。

时来洗残墨,付与细鳞吞。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43:50

原文展示:

千载兰亭迹,空留砚石存。
时来洗残墨,付与细鳞吞。

白话文翻译:

兰亭的千年旧迹,空留下砚台的石头。
时不时来这里洗去残留的墨迹,留下给细小的鱼儿来吞噬。

注释:

  • 兰亭:指的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所记的兰亭,象征着文人雅集的美好记忆。
  • 砚石:用于研墨的石头,象征着书法和文人的生活。
  • 残墨:指的是未能完全洗净的墨汁,象征着过去的痕迹和难以忘怀的记忆。
  • 细鳞:指小鱼,象征着自然界的生命和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永积,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擅长山水诗,常表达对自然和人文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永积对兰亭的怀念和对文人生活的追忆中,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遗迹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兰亭的怀念和对文化遗产的思考。开篇提到的“千载兰亭迹”,不仅让人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会,也映射出历史的沧桑与无常。诗人用“砚石存”来表现时间的流逝,砚石作为文人雅士的象征,承载着过去的文化记忆和文人的情感。接下来的“时来洗残墨”,暗示了诗人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对文人生活的向往,而“付与细鳞吞”则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互动和融合,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砚石”和“细鳞”的描绘,展现了文人对往昔的追忆以及对自然的亲近,体现了一种哲理性思考。诗人通过简练的语言,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艺术的热爱,带给读者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感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千载兰亭迹”:表达了兰亭作为文人聚会的历史意义,象征着千年文化的传承。
    • “空留砚石存”:砚石的存在象征着文化的延续,尽管人事已非。
    • “时来洗残墨”:洗去墨迹,暗喻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新生活的追求。
    • “付与细鳞吞”:意象丰富,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砚石比作历史的见证,代表着文化的沉淀。
    • 拟人:细鳞“吞”残墨,赋予鱼儿以生命的象征,表现出自然的生机。
    • 对仗:全诗遵循一种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兰亭的追忆,表达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体现了文人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兰亭:象征文人精神和文化聚会的场所。
    • 砚石:代表书法艺术和文化传承。
    • 残墨:象征历史的痕迹和过去的回忆。
    • 细鳞:代表自然生命,象征生生不息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千载兰亭迹”中的“兰亭”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 文人聚会
    B. 战争
    C. 皇帝巡游

  2. 诗中“细鳞吞”的意思是什么?
    A. 吞下墨汁
    B. 吞下鱼食
    C. 吞下历史

  3. 诗歌的主题是什么?
    A. 追忆过去
    B. 赞美自然
    C. 讨论书法

答案:1.A,2.A,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 《山中杂诗》- 王维

诗词对比

  • 王维王永积的山水诗:王维的诗更倾向于表达对自然的崇敬与人类的渺小,而王永积则在怀念历史与自然和谐中寻找自我。两者均表现了文人对自然的热爱,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1. 《中国古代诗词选》
  2. 《明代文学史》
  3. 《王永积诗集》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西江月 秋阳观作 西江月 西江月(太岁日作) 西江月 示儿曹,以家事付之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西江月 金山 西江月 为内子寿 西江月 清明拜埽回,值田家野饮,有颁白者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暴敛横征 肉字旁的字 人逢喜事精神爽 甘字旁的字 建立 包含岱的词语有哪些 手追心慕 穷工极巧 乌衣之游 又生一秦 米字旁的字 四战之国 鹵字旁的字 折文旁的字 柴垛 磕头礼拜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