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1:5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1:55:49
燕然山色郁苍苍,此地曾为古战场。
斑氏才华余史笔,汉家功业半椒房。
边城野草连天白,塞上秋云币地黄。
勒石不知何处去,也随炎运付沧桑。
燕然山的颜色苍翠郁郁,这里曾是古代的战场。
斑氏的才华还留存于史书之中,汉朝的功业却只剩下半部在椒房。
边境城镇的野草连绵一片白,塞外的秋云则是沉沉的黄。
刻在石头上的文字不知去向,如今也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变得沧桑。
汪仲洋,清代诗人,生于1712年,卒于1774年。他以诗歌、散文闻名,风格清新自然,常关注历史和社会。他的作品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历史遗址为主,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诗写于明清交替之际,历史的变迁和王朝的更替给诗人带来了深思。燕然山作为古战场的象征,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的教训。
《燕然山》通过对山色和历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深沉思考。开头“燕然山色郁苍苍”,以雄壮的自然景观引入,给人一种苍翠挺拔的视觉感受,暗示了历史的厚重感。接着提到这片土地曾是“古战场”,使得历史与现实交织,表达了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战争的反思。
“斑氏才华余史笔,汉家功业半椒房”,诗人通过历史人物的才华与汉朝的辉煌成就进行对比,传达了历史的兴衰以及文化的传承。边境的“野草”和“秋云”,则以自然景象反映了人事的无常与边境的凄凉,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最后两句“勒石不知何处去,也随炎运付沧桑”则是对历史遗迹与人类命运的深刻感叹,表明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无奈和对人类命运的思索。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历史的敬仰,也有对现实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情怀与哲学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燕然山的描绘,结合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以及对文化传承的追求,展现了诗人深邃的视野与情感。
燕然山在诗中象征什么?
A. 自然的美
B. 战争的历史
C. 文化的传承
D. 以上都是
“斑氏才华余史笔”中的“斑氏”指的是?
A. 一位历史人物
B. 一种鸟类
C. 诗人的朋友
D. 无特指
诗中提到的“椒房”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后宫?
A. 唐朝
B. 汉朝
C. 宋朝
D. 明朝
答案: 1.D 2.A 3.B
以上内容提供了关于《燕然山》的全面解析与学习材料,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内涵与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