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49: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49:50
前山寻兰
作者:郑刚中 〔宋代〕
眼债未全无,惜春心尚有。
喜闻幽兰臭,寻过东出口。
披丛见孤芳,正似得佳友。
小锸破苍藓,护致归座右。
秀色带尘埃,清芳动窗牖。
爱媚固无厌,嗟惜亦云久。
今为花木者,贵重无与偶。
第能吐青红,贡献率奔走。
官舟塞古汴,往往载蒲柳。
尔何守幽林,国香空自负。
所幸无改芳,可使名不朽。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寻访幽兰时的情感与感悟。诗的开头提到,眼前的债务还没有完全解决,但对春天的眷恋之心依旧存在。作者在东边的出口处,欣喜地闻到了幽兰的香气。穿过花丛,见到了那孤独而芳香的兰花,就像找到了一个好朋友。用小锸子轻轻破开苍苔,护送这花回到自己的身边。兰花的美丽虽然有些尘埃,但它的清香却能动人心弦。尽管美丽的事物让人无尽眷恋,但对它的珍惜也是久矣。如今作为种植花木的人,这些兰花是无与伦比的珍贵。它们只要能吐出青红,便能为我带来名声。官船常常在古运河上载着蒲柳而行,而你却守着这幽静的森林,独自享受着国香。所幸的是,兰花的芳香并未改变,这使得它的名声永垂不朽。
作者介绍:
郑刚中,字君敞,号寒山,宋代诗人,以其清雅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而著称。他的诗往往寄情于山水,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前山寻兰》创作于郑刚中对自然景物的赏析过程中,体现了诗人对幽兰的喜爱和对春天的眷恋。这首诗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反映了文人追求高雅情趣和对自然美的向往。
《前山寻兰》通过对幽兰的细致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全诗以“寻兰”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春天的山间寻觅兰花的过程。诗的前半部分,诗人通过“眼债未全无,惜春心尚有”引入自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传达出一种对春天的珍惜与无奈。虽然生活中有诸多烦恼,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依然让人心生愉悦。
接着,诗人描绘了寻找兰花的情景,表现出对兰花的喜爱与珍视。通过“披丛见孤芳,正似得佳友”的比喻,诗人将兰花比作朋友,体现了他对兰花的情感寄托。后半部分,诗人则反思了当今社会对花木的重视,表露出一种对名声与价值的思考。最后一句“所幸无改芳,可使名不朽”点明了诗的主题,即兰花的美丽与芳香将永恒流传。
逐句解析:
眼债未全无,惜春心尚有。
表达了对生活困扰的无奈和对春天的留恋。
喜闻幽兰臭,寻过东出口。
描述了作者在东边寻兰时,闻到了幽兰的香气,心中愉悦。
披丛见孤芳,正似得佳友。
见到孤独的兰花,仿佛找到了知心朋友,隐喻兰花的珍贵。
小锸破苍藓,护致归座右。
用小锸子轻轻破开青苔,以保护兰花带回家。
秀色带尘埃,清芳动窗牖。
兰花的美虽然带着尘埃,但清香仍能让人心动。
爱媚固无厌,嗟惜亦云久。
对美的爱恋是没有厌倦的,然而珍惜却是长久的感慨。
今为花木者,贵重无与偶。
如今作为花木的种植者,这些兰花是无与伦比的珍贵。
第能吐青红,贡献率奔走。
兰花只要能开出美丽的花朵,就能为我带来声誉。
官舟塞古汴,往往载蒲柳。
官船在古运河上常常载着蒲柳,象征平常和世俗。
尔何守幽林,国香空自负。
你为何要守着幽静的森林,独自享受兰花的芳香?
所幸无改芳,可使名不朽。
兰花的芳香未曾改变,能让它的名声永存。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内心追求的反思,突显出兰花的高贵与诗人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惜春心尚有”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眷恋?
A. 钱财
B. 春天
C. 兰花
D. 友谊
“披丛见孤芳”中的“孤芳”指的是什么?
A. 玫瑰
B. 兰花
C. 百合
D. 梅花
诗的最后一句“可使名不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名声的追求
B. 对友谊的珍惜
C. 对自然的敬畏
D. 对兰花的赞美
答案:
以上是对《前山寻兰》的全面解析与学习材料,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