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5:17
骤雨
作者: 黎庶焘 〔清代〕
骤雨随龙去,高云带鸟旋。
白喧孤涧水,青放一隅天。
稚筱明初霁,孤花媚晚烟。
野怀何所适,遥寄暮溪边。
骤雨随着龙卷去,高高的云朵上带着飞旋的鸟儿。
白色的喧闹声来自孤独的山涧流水,
青色的天空在一角显露着。
初晴的时节中,稚嫩的竹子明亮而清新,
孤独的花儿在傍晚的烟雾中显得妩媚。
我在野外的思绪又该寄往何处,
只能遥寄于那暮色中的溪边。
诗中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其描绘的自然景象和情感流露常常见于古代诗词中,这与诗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感受密切相关。
作者介绍:黎庶焘,清代诗人,兼擅诗文,思想深邃,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心的关系。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清代,时代动荡,诗人借自然景象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生命与自然的思考。
《骤雨》展示了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深刻联系。开篇即以“骤雨”引入,描绘了自然界的瞬息万变,构建了一种动感的氛围。接下来的“高云带鸟旋”以飞鸟的自由翱翔,映衬出雨后清新的气息,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渴望。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通过“白喧孤涧水”与“青放一隅天”描绘了雨后山涧的清脆水声和天际的蔚蓝,形成对比,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在这里展现了细腻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视角。
“稚筱明初霁”一语,不仅展示了自然景象的清新,也暗示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而“孤花媚晚烟”则在孤独的美中透出一丝感伤,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柔软与细腻。在“野怀何所适,遥寄暮溪边”中,诗人将思绪寄托于远方的溪边,流露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对自然的深切眷恋。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入了诗人内心的感情波动,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及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感悟与个人情感的交融,体现了诗人对生命、孤独和归属的思考,通过自然景象反映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词测试:
“骤雨”象征着什么?
A. 平静
B. 突然的变化
C. 安宁
“孤花媚晚烟”中的“孤花”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孤独
C. 兴奋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比较黎庶焘的《骤雨》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均描绘了自然景象与人内心的感受,但王维更强调了宁静的隐居生活,而黎庶焘则更强调了情感的波动与对归属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