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2: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2:03
影山草堂人日
作者: 黎庶焘 〔清代〕
濛濛细雨湿年华,
冷落山城鼓不挝。
传座几犹缘旧俗,
馈春无复见贫家。
人因乱后难言节,
草趁寒疏渐吐芽。
为忆故园溪水上,
香镫谁照墓门斜。
在细雨蒙蒙中,时光悄然流逝,
山城冷清,鼓声已不再响起。
传承的习俗几乎消失殆尽,
春天的馈赠已经不再见于贫困人家。
人们因战乱后难以谈及节日,
草木趁着寒冬,开始慢慢吐芽。
我怀念故乡溪水边的情景,
不知香灯谁照在墓前斜斜的门口。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其描绘的情景和情感反映了清代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尤其是战乱带来的民生困苦和传统习俗的衰退。
作者介绍: 黎庶焘(1785-1846),字子纶,号霖阁,清代诗人。黎庶焘生于江西,后移居湖南,曾任职于官场。其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对故乡和过往时光的怀念。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清代,时代背景是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导致人们生活困苦,传统习俗逐渐消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通过对故乡的回忆和对传统节日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往昔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影山草堂人日》是一首充满乡愁与感慨的诗。诗中描绘的细雨将时光浸湿,给人一种无尽的惆怅感。开篇以“濛濛细雨湿年华”引入,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城冷落的景象,鼓声的寂静象征着节日的冷清与人心的孤寂,反映了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在“传座几犹缘旧俗,馈春无复见贫家”两句中,诗人感叹传统习俗的逐渐消失,尤其是在贫困家庭中,春天的馈赠已无从见到,暗示着社会的悲惨现状。通过“人因乱后难言节”,诗人强调了战乱对人们生活的侵蚀,连节日的欢庆都难以言说,显示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悲痛。
“草趁寒疏渐吐芽”则带来了一丝希望,尽管生活艰难,自然界依然遵循着自己的节律,生命的顽强依旧在。最后两句“为忆故园溪水上,香镫谁照墓门斜”中,诗人通过对故乡的追忆,表现出对已故亲人的思念,以及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现实的反思,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和情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主要表现了对故乡和传统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生活的无奈与悲痛。通过描绘细雨、山城、春天的馈赠等意象,展现了人们在动乱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天气状况是什么?
诗人对贫困人家的春天有什么感慨?
诗的最后一句反映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