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2:05: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2:05:47
赠僧崖公
作者: 李白
昔在朗陵东,学禅白眉空。
大地了镜彻,回旋寄轮风。
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
晚谒泰山君,亲见日没云。
中夜卧山月,拂衣逃人群。
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
冥机发天光,独朗谢垢氛。
虚舟不系物,观化游江濆。
江濆遇同声,道崖乃僧英。
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
手秉玉麈尾,如登白楼亭。
微言注百川,亹亹信可听。
一风鼓群有,万籁各自鸣。
启闭八窗牖,托宿掣电霆。
自言历天台,搏壁蹑翠屏。
凌兢石桥去,恍惚入青冥。
昔往今来归,绝景无不经。
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
在朗陵东边的日子,我学习禅宗,白眉的老僧空灵而静谧。
大地如同明镜,清澈透明,风轮回旋。
我揽取自然的力量,化为我的神通。
傍晚时分,我拜访泰山神,亲眼见到日落和云彩。
夜深时,我在山中卧床,月光轻拂衣襟,逃离世俗的人群。
我获得了金仙的道理,连经过的时间都未曾听闻。
冥冥之中,天光闪现,独自清朗,洗去尘世的污秽。
虚舟无拘无束,观赏自然,游历江边的风光。
在江边遇到了志同道合之人,崖公乃是高僧中的英杰。
他讲述佛法,感动了山海,游方的高人化身公卿。
手中持着玉杖,如同登上白色的楼亭。
他的微言细语,注入百川,亹亹的风声信手可听。
四面八方齐鸣,万籁俱寂各自响起。
他开启或关闭窗户,托着宿命如同电闪雷鸣。
自言游历天台,攀登壁垒,脚步轻盈。
凌兢走过石桥,恍惚间进入青冥之境。
往昔与现在归来,绝美的景色无不经历。
何时能再携手,乘着酒杯向蓬莱仙境?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因其豪放洒脱的个性和高超的诗艺,被誉为“诗仙”。他的一生游历广泛,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尤其擅长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赠僧崖公》成诗于李白晚年,表达了对高僧崖公的敬仰之情。诗中融入了禅宗思想,反映了李白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他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
《赠僧崖公》是一首典型的李白风格的诗作,展现了他对禅宗的理解和对高僧崖公的崇敬之情。诗中,李白通过回忆往昔的学习与修行,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深刻感悟。开篇的“昔在朗陵东”既是对过去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的反思,体现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接下来的“学禅白眉空”则引入了禅宗的主题,白眉的老僧象征着智慧与平和。
李白在诗中使用了丰富的自然意象,如“大地了镜彻”、“晚谒泰山君”等,展现了他与自然的深度融合。诗的后半部分逐渐引入崖公的形象,表现出崖公的智慧与高尚品德。通过“说法动海岳,游方化公卿”的描写,李白赞美了崖公的教诲对他人心灵的影响,强调了佛法的力量。最后两句“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则表达了李白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对友谊的珍视,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整首诗在意象与情感之间游走,展现了李白对生命、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他对高僧崖公的敬仰与友谊,充满了哲理与诗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崖公的敬仰,表达了李白对自然、人生和精神境界的思考,体现了他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理念。诗中展现的高僧形象以及对道理的探讨,反映了李白对佛教的理解与吸收,传递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李白在《赠僧崖公》中学习禅宗的地点是哪里?
A. 泰山
B. 朗陵
C. 青冥
D. 蓬莱
诗中提到的“崖公”是指什么样的人?
A. 高僧
B. 武将
C. 文人
D. 商人
“何日更携手,乘杯向蓬瀛”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思念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人生的无奈
D. 对名利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