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48: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48:35
萧萧发垂素,晡日迫西隅。
道人闵我老,元气时卷舒。
岁晚风雨交,何不完子庐。
万法灭无余,方寸可久居。
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
一净百亦净,物我皆如如。
这首诗描绘了晚年的孤寂与思考。落叶纷飞,白色的发丝垂落,夕阳西沉,光线逐渐暗淡。道人为我感到忧虑,时光匆匆流逝,我的精气神时常起伏。岁末时节,风雨交加,何不整理一下自己的居所?万物皆已消逝,内心的宁静可以长久存在。想要清扫道路上的尘埃,首先要拔除庭院中的杂草。清净一物则百物皆清,外物与我内心都应如如不动。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在诗词、散文、词等多个领域均有卓越贡献,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和陶拟古九首》是苏轼为表达对陶渊明诗风的追慕与仿效而作。在这个时期,苏轼正经历人生的波折,内心渴望宁静与自省,故而作品中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开篇的“萧萧发垂素”以自然景象引入,映衬出诗人衰老的状态,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凄凉的氛围。接下来的“道人闵我老”则表达了他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似乎在暗示生命的无常与珍贵。随着“岁晚风雨交”的描绘,诗人将个人感受与自然景象结合,展现出一种忧郁而又清醒的心态。
“万法灭无余,方寸可久居”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诗人意识到外界的纷扰无法影响内心的安宁。最终,诗人通过“将扫道上尘,先拔庭中芜”这两句,传达了清理内心与外界的必要性,强调了内心的清净与物我无碍的境界。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苏轼对生命、时间的思考,以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哲学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衰老的思考、对时间的感悟,以及对内心宁静和清净生活的追求,展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诗中“萧萧”指的是:
A. 风声 B. 雨声 C. 鸟鸣声
答案:A
“万法灭无余”表达了:
A. 生命的无常 B. 内心的安宁 C. 情感的真挚
答案:A
诗人建议首先清理:
A. 外界的纷繁 B. 内心的杂念 C. 庭中的杂草
答案:C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苏轼在反思个人生活时更加关注内心的清净与超脱,而陶渊明更强调自然与田园生活中的恬淡和宁静。两者皆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但风格和表达重点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