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5:0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5:07:03
予过庐山下,云物腾涌,默有祷焉。未午,众峰凛然,故作是诗。 乱云欲霾山,势与飘风南。群隮相应和,勇往争骖驔。 可怜荟蔚中,时出紫翠岚。雁没失东岭,龙腾见西龛。 一时供坐笑,百态变立谈。暴雨破坱圠,清飙扫浑酣。 廓然归何处,陋矣安足戡。亭亭紫霄峰,窈窈白石庵。 五老数松雪,双溪落天潭。虽云默祷应,顾有移文惭。
我经过庐山脚下,云雾翻腾,心中默默祈祷。未到中午,众多山峰显得格外庄严,所以写下这首诗。 乱云似乎要将山遮蔽,风势向南飘荡。群峰相互映衬,气势如虹,竞相争辉。 可怜这繁茂的山林中,时不时出现一缕紫色和翠绿色的云雾。大雁飞过失去了东岭的踪影,龙飞腾而起映入西边的佛龛。 此时大家坐在一起欢笑,百态各异,谈笑风生。暴雨撕裂了云雾,清爽的风扫走了浑浊的气息。 豁然开朗归往何处,荒凉的地方怎么能安身呢?高耸的紫霄峰,幽深的白石庵。 五老峰上数棵松树披雪,双溪流下的水潭映照着天。虽然心中默默祈祷有应,然而还是觉得有些羞愧。
《过庐山下(并引)》是苏轼在庐山脚下所作,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诗中通过描绘云雾、山川、风雨等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变化与哲理思考。开篇以“云物腾涌”引入,营造出一种动感的氛围,仿佛自然界在与人对话。接着,描写山峦的雄伟和气势,表现出一种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情。而后,诗人通过对云雾和飞鸟的描绘,传达了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诗人反思自己的祈祷与内心的羞愧,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巧妙结合,呈现出一种哲理深邃的美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庐山自然美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及内心的反思,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传递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