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7:34
农夫叹
作者: 韩梦周 〔清代〕
三月宜种谷,贫家无耕牛。
感激邻舍翁,得以事西畴。
偕作少丁男,老妻力还遒。
沟水解渴肠,糠秕充饥喉。
辛苦何足道,未识有秋不。
我行闻此语,泪落不能收。
四体安且康,日日罗珍羞。
终岁力原野,饥寒且无谋。
农夫前致辞,人生岂自由。
苟得一身安,甘作沟壑投。
石田二三亩,为累成痏疣。
粮册既有名,官役急星流。
昨日县帖下,兴作及署楼。
服役亦所愿,胥役更诛求。
在三月春天,正是种谷的好时节,但贫穷的家庭没有耕牛可用。
我感激邻居的老翁,帮我耕作西边的田地。
和少年的儿子一起劳作,我的老妻也力气依然健壮。
田间的水沟解渴我的肠胃,粗糠和秕谷充饥我的喉咙。
辛苦的付出又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呢,难道还不知道秋天的丰收吗?
我走在田间听到这些话,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
虽然身体安康,天天都能吃到美味的食物。
但我一年到头都在田野上辛劳,饥寒交迫却没有谋生的出路。
农夫在前面发愁,人生难道就没有自由吗?
只要能保全自身的安宁,甘愿作沟壑中的牺牲。
那几亩石田,成了我生活的负担。
粮食账册上虽然有我的名,但官府的差役不断增加。
昨天县里发布的文书,叫我去干活,还在签署楼里。
服役也算我所愿,但差役更是苛求无度。
韩梦周,清代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的年代,常以农民的视角反映底层人民的困境与无奈。他的诗作多关注社会现实,语言质朴,情感真挚。
《农夫叹》创作于清代,正值农民生存困苦、赋役繁重的时期,诗人通过农夫的叹息表达对生活艰辛的深切感受,以及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农夫叹》是一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农夫艰辛生活的诗作。诗中开篇即以“三月宜种谷,贫家无耕牛”揭示了农民在春天播种时的无奈,生动地勾画出农村的困境。诗人用“感激邻舍翁”展现了邻里之间的互助精神,虽然艰难,却充满温情。
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将农夫的日常生活与内心感受结合,既有对生活琐事的细致描绘,又有对人生无奈的深刻反思。诗中“辛苦何足道,未识有秋不”表达了农民对未来丰收的不安,而“我行闻此语,泪落不能收”则透出一种悲切与无助,令人动容。
整首诗在对比中不断加深情感的共鸣,既有对农民辛劳的尊重,又有对社会不公的控诉。结尾处“苟得一身安,甘作沟壑投”更是将农民的命运与社会的压迫紧密相连,思考着自由与安宁的价值。
三月宜种谷,贫家无耕牛。
在春天适合播种的时候,贫困的家庭却没有耕牛,暗示了生存的困境。
感激邻舍翁,得以事西畴。
感谢邻居的帮助,才能在西边的田地上劳作,表现出社区的互助精神。
偕作少丁男,老妻力还遒。
和年轻的儿子一起工作,老妻子依旧有力,展现了家庭的共同努力。
沟水解渴肠,糠秕充饥喉。
田间的水沟解渴,糠秕充饥,描述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辛苦何足道,未识有秋不。
辛劳的付出是否值得,是否能收获秋天的丰收?
我行闻此语,泪落不能收。
听到这样的自责与无奈,诗人情不自禁地流下泪水。
四体安且康,日日罗珍羞。
身体健康,日常能吃到好东西,反映出生活的表面安宁。
终岁力原野,饥寒且无谋。
一年到头都在田野辛勤劳作,却仍然面临饥寒的困扰。
农夫前致辞,人生岂自由。
农夫的发愁与无奈,反映出对人生自由的思考。
苟得一身安,甘作沟壑投。
只要能保全自身的安宁,甘愿成为沟渠和壑中的牺牲。
石田二三亩,为累成痏疣。
几亩石田成了负担,生活的重压如同痏疣般难以摆脱。
粮册既有名,官役急星流。
虽然粮食账册上有名,但官府的差役却不断增加。
昨日县帖下,兴作及署楼。
最近收到县里的通知,叫去干活,描述了官府的苛求。
服役亦所愿,胥役更诛求。
虽然服役也是所愿,但官府的要求却更加苛刻。
该诗运用了比喻、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辛苦何足道,未识有秋不”对比辛苦与收获,突显了农民的无奈。
整首诗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艰辛与无奈,透过农夫的叹息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呼唤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诗中提到的“贫家无耕牛”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生活富裕
B. 生存困境
C. 心情愉快
答案: B
诗人对邻舍翁的感激体现了什么?
A. 自私
B. 互助精神
C. 忘恩负义
答案: B
“苟得一身安,甘作沟壑投”这句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对自由的追求
B. 对安逸的妥协
C. 对生活的向往
答案: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