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5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9:53:22
北山三咏其一——宝公塔
作者: 王安石 〔宋代〕
道林真骨葬青霄,
窣堵千秋未寂寥。
宝势旁连大江起,
尊形独受众山朝。
云泉别寺分三径,
香山幽人止一瓢。
我亦鹫峰同听法,
岁时歌员岂辞遥。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描绘了宝公塔的壮丽和其精神象征。诗的前两句提到道林真骨(指道林和尚)葬于青霄,千年后仍然没有寂寥的感觉,意在表达道林和尚的德行和影响力持久不衰。接着提到宝公塔的地势与大江相连,塔的形态受到众多山峦的朝拜,展现出塔的威严和宏伟。随后,提到云泉别寺有三条小道,香山的隐士只需一瓢清水,表达了清幽的环境和心灵的宁静。最后,诗人自述也在鹫峰聆听法音,岁月流转,歌唱的队伍是否因距离而有所推辞,表现了对佛法的虔诚与追求。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倡导变法,致力于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他的诗词风格以简练、清新著称,常常融入哲理与人生感悟。
《北山三咏》是王安石在北山游览时所作,表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思考与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宝公塔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佛教遗迹,代表了文化传承与精神寄托。
《宝公塔》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绝句,字句凝练,意象丰富,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前四句描述了宝公塔的宏伟与文化底蕴,而后四句则转向个人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道林真骨”与“千秋未寂寥”的对比,展示了时间的永恒与个人精神的延续。宝公塔作为一个中心意象,承载着诗人对信仰和理想的追求,表现了对过往历史的尊重与对未来精神的寄托。此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使得整首诗在吟诵中更显优雅之美。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尊重、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以及对千年信仰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道林真骨葬于何处?
宝公塔的特色是什么?
诗人和隐士的关系如何?
答案: 1.C 2.B 3.B
王安石的《宝公塔》和李白的《庐山谣》在描写自然景观时都融入了对信仰和人生的思考,但王安石更侧重于佛教文化的影响,而李白则强调道教的自由与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