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4:0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4:09:43
城郭名王据两陲,
军前一日送降旗。
羌兵自此无传箭,
汉甲如今不解累。
幕府上功联旧伐,
朝廷称庆具新仪。
周家道泰西戎喙,
还见诗人咏串夷。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的安定与战事的结束。城墙和城郭名声显赫,边陲的王朝稳固地驻守着。军队在战场上,送来降服的旗帜,显示了胜利的消息。从此羌族的士兵再也没有箭矢传来,汉军的甲胄也不再感到沉重。幕府的功勋与以前的征伐相连,朝廷为此庆贺,准备了新的仪式。周家(指周公)治理安定,西方的敌人也已经被征服,诗人依旧吟诵着和平的乐章。
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他推行新法,致力于国家的改革与发展。王安石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政治关怀著称。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宋代,正值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国家面临外敌威胁与内部动乱。诗作旨在庆贺征战的胜利,表达对国家安定的期望与对朝廷的支持。
《和蔡副枢贺平戎庆捷》是一首表现国家安定与胜利的诗作,王安石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边疆的宁静与汉朝的强盛。诗的开头以“城郭名王据两陲”引入,展现了边防的稳固。接着,诗人描绘了军队迎来降旗的场景,显示出战争的胜利带来的和平。诗中提到的“羌兵无传箭”,暗示着敌人的威胁已经消失,汉军的装备也不再沉重,体现了战争结束后的轻松与欢愉。
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和清晰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结束与和平的来临。王安石在诗中不仅表现出对胜利的庆贺,也隐含了对治理国家的期许和对未来的展望。最后一联“还见诗人咏串夷”则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诗歌的情感基调由此达到高潮,传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愿景。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了对仗、排比等手法,使得诗句整齐且富有节奏感。此外,诗中通过意象的对立,如“降旗”与“传箭”,构建了战争与和平的鲜明对比。
主题思想:整首诗围绕战争胜利、国家安定的主题展开,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国家治理的信心。王安石以诗歌的形式,寄托了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许。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羌兵自此无传箭”中的“羌兵”指的是哪个民族的士兵?
诗中提到的“周家”是指的哪位历史人物?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这两首诗在主题上虽然相似,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王安石的诗更显得积极乐观,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出对国家未来的忧虑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