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51: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2:51:37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柴门病后少曾开,
今日人扶出郭来。
君奉潘舸贫亦乐,我贪汉橐老犹呆。
明师不患无高弟,大匠何尝有弃材。
若见蓬仙烦问讯,掉头一去几时回。
自从病后,我的柴门很少打开,今天有人扶我走出城外。
你虽靠着潘舸,生活贫困却也知足,我却还惦记着汉代的财富,心中依旧迷茫。
明智的老师不怕没有优秀的弟子,大工匠又怎会舍弃良材呢?
如果有一天见到蓬莱仙人,别忘了问我,何时才能再回来?
作者介绍:刘克庄,字梦阮,号天池,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尤其以豪放激昂著称。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后期经历战乱,诗风逐渐沉郁。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作者病后,表达了对朋友的送别之情,同时也透出对生活的深思与感慨。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在病后对生活的无奈与思考。开头的“柴门病后少曾开”透露出诗人健康的缺失和孤寂的生活状态,形成了整个诗的基调。接着提到朋友方善夫的送别,既是对友人的祝福,也是对自我的反思。
诗中“君奉潘舸贫亦乐”一语,体现了诗人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的追求,虽然生活贫困但仍然乐观。反观“我贪汉橐老犹呆”,则流露出一种对过去丰盛生活的眷恋与不甘,内心的矛盾与挣扎显而易见。
后面的“大匠何尝有弃材”则以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在任何领域中都不应轻易放弃有潜力的人才,隐喻着对后辈的期望与对自身能力的反思。最后以“若见蓬仙烦问讯”结束,营造出一种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同时又带有一种无奈的情绪,给人以深思。
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展现了刘克庄独特的诗歌风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送别的场景,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反思与对理想的追求,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未来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柴门”象征什么?
“君奉潘舸贫亦乐”表达了什么态度?
“大匠何尝有弃材”比喻了什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