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0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5:30
僧惠澄从余学诗
作者:毛滂
花开花落古东溪,
賸馥残膏今在谁。
后世那能接光焰,
上人聊复问藩篱。
散花高座真无事,
乞食空肠仅不饥。
急唤清风下佳树,
尽吹尘土出诗脾。
这首诗描绘的是古东溪旁的花开花落,往昔的芳香和残余的膏粱如今归于何处?后人又能接续前人的光辉?高人不妨问问那围栏之外的事物。散落的花瓣在高座上并无所事,乞讨食物的空肠也并不感到饥饿。急切呼唤清风来拂动好的树木,尽一切尘土,才能从我的诗心中流出清新的思绪。
作者介绍:毛滂,字子华,号惺惺,宋代诗人,擅长词作和诗歌,曾任职于朝廷,对文学有深厚的造诣。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可能反映了他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对未来诗歌传承的思考。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相交织,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诗歌传承的思考。开篇以“花开花落古东溪”引入,诗人将自然的变幻与个人的感受结合,形成一种时空的交错感。接着,他用“賸馥残膏今在谁”表达对往昔荣光的追寻,似乎在问:这些美好的事物如今何在?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
“后世那能接光焰”更是点明了传承的主题,后人能否承接前人的光辉成为诗人思考的核心。接下来的“上人聊复问藩篱”则传达出一种无奈和困惑,暗示高人追问却难以得到答案的无力感。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内心的宁静与清幽,诗人通过“散花高座真无事”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而“乞食空肠仅不饥”则揭示了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泊。最后,呼唤“清风”下佳树,意在寻求灵感与诗意的再生,表达了对创作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诗词测试:
诗中“花开花落”主要象征什么?
“乞食空肠”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急唤清风下佳树”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