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僧惠澄从余学诗》

时间: 2025-05-06 02:05:30

诗句

花开花落古东溪,賸馥残膏今在谁。

后世那能接光焰,上人聊复问藩篱。

散花高座真无事,乞食空肠仅不饥。

急唤清风下佳树,尽吹尘土出诗脾。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5:30

原文展示:

僧惠澄从余学诗
作者:毛滂

花开花落古东溪,
賸馥残膏今在谁。
后世那能接光焰,
上人聊复问藩篱。
散花高座真无事,
乞食空肠仅不饥。
急唤清风下佳树,
尽吹尘土出诗脾。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古东溪旁的花开花落,往昔的芳香和残余的膏粱如今归于何处?后人又能接续前人的光辉?高人不妨问问那围栏之外的事物。散落的花瓣在高座上并无所事,乞讨食物的空肠也并不感到饥饿。急切呼唤清风来拂动好的树木,尽一切尘土,才能从我的诗心中流出清新的思绪。

注释:

  • 花开花落:指自然界的周期变化,象征时间的流逝。
  • 古东溪:暗指某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可能是诗人理想中的诗意栖居地。
  • 賸馥残膏:指昔日的芬芳和美好事物已经消逝,剩下的只有残余。
  • 光焰:象征着才华和荣耀。
  • 藩篱:围栏,象征阻隔或限制的事物。
  • 散花高座:高座上散落的花瓣,暗示一种闲适或无为的状态。
  • 乞食空肠:乞讨者的空腹,象征世俗生活的艰辛。
  • 清风:象征诗意和灵感的来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毛滂,字子华,号惺惺,宋代诗人,擅长词作和诗歌,曾任职于朝廷,对文学有深厚的造诣。他的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晚年,可能反映了他对过往岁月的追忆,以及对未来诗歌传承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象和人生哲理相交织,反映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诗歌传承的思考。开篇以“花开花落古东溪”引入,诗人将自然的变幻与个人的感受结合,形成一种时空的交错感。接着,他用“賸馥残膏今在谁”表达对往昔荣光的追寻,似乎在问:这些美好的事物如今何在?这一句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渴望。

“后世那能接光焰”更是点明了传承的主题,后人能否承接前人的光辉成为诗人思考的核心。接下来的“上人聊复问藩篱”则传达出一种无奈和困惑,暗示高人追问却难以得到答案的无力感。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内心的宁静与清幽,诗人通过“散花高座真无事”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而“乞食空肠仅不饥”则揭示了对于世俗生活的淡泊。最后,呼唤“清风”下佳树,意在寻求灵感与诗意的再生,表达了对创作的渴望。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花开花落古东溪:描绘自然景象,同时暗示时间流逝。
    2. 賸馥残膏今在谁:对往昔美好事物的追忆,反映出对历史的思考。
    3. 后世那能接光焰:询问后人能否承接前人的文化与才华。
    4. 上人聊复问藩篱:高人对世事的追问,显示出一种无奈感。
    5. 散花高座真无事:强调诗人与自然的和谐,享受闲适生活。
    6. 乞食空肠仅不饥:反映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与超然。
    7. 急唤清风下佳树:渴望灵感来临,寻找创作的契机。
    8. 尽吹尘土出诗脾:借助清风驱散世俗杂尘,达到诗意的净化。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光焰”比喻才华与荣耀。
    • 拟人:清风被赋予了能够带来诗意的能力。
    • 对仗:如“花开花落”与“急唤清风”形成呼应。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以及对文化传承的思考,传达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美好与短暂,体现了生命的脆弱。
  • 清风:象征灵感与清新,代表诗人的创作愿望。
  • 高座:象征诗人的精神追求与理想空间。
  • 空肠:象征世俗的苦乐与对物质追求的超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花开花落”主要象征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人生的悲欢
    • C. 自然的美丽
    • D. 诗歌的变化
  2. “乞食空肠”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物质生活的渴望
    • B. 世俗生活的淡泊
    • C. 美好事物的追求
    • D. 文化传承的忧虑
  3. “急唤清风下佳树”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渴望?

    • A. 友谊
    • B. 灵感与创作
    • C. 财富
    • D. 自然的宁静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反映对故乡的思念与人生哲理。
  • 《忆江南》(白居易)- 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诗词对比

  • 毛滂的《僧惠澄从余学诗》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涉及对自然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感慨,但毛滂更多地关注诗歌传承,而白居易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
  • 《毛滂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朝中措(失题) 予客三池王正卿以四绝见寄姿其韵 送黄仲武尉青城 信口十绝 寄送石钧父二首 其一 予客三池王正卿以四绝见寄姿其韵 次黄仲甄峡中韵 水后过淮安金堂皆非旧路 遣兴 其五 偶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覆宗绝嗣 鹊巢鸠佔 挨打受气 王字旁的字 包含荐的词语有哪些 涕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丿字旁的字 包含箧的词语有哪些 心胸开阔 仁言利溥 厂字头的字 禁轩 什一之利 歪八竖八 而字旁的字 凵字底的字 扑满招尤 百结尾的成语 社伯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