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1: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3:01:46
蝶恋花 秋月
作者:方佺 〔清代〕
漠漠清光千万里。云拥冰轮,一片轻如纸。
借问嫦娥何若此。只应长伴愁人尔。
照彻陶篱黄共紫。渐渐梅梢,影乱横塘水。
睡熟芙蓉谁唤起。寒螀声里啼残矣。
这片清辉洒满千里,云雾缭绕着冰冷的月亮,轻得像纸一样。
我想问嫦娥,这样的月光和她比起来又如何呢?她大概只会长久陪伴那些愁苦的人吧。
月光照亮了陶篱,映出黄色和紫色的花朵。渐渐地,梅树的枝头,月影在横塘的水面上交错不清。
睡熟的荷花,谁来叫醒?在寒虫的鸣叫声中,只听见它们已经残声啼叫了。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方佺,清代诗人,字子华,号梅溪,擅长诗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及人情,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作者在月夜中感受到清冷的月光与内心的孤寂,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感慨。
《蝶恋花 秋月》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清冷而迷人的月夜场景。诗的开头“漠漠清光千万里”,以宏大的空间感开篇,营造出一种空旷而清冷的氛围。接着,作者借月光之美,引出嫦娥这一神话人物,表达了对她的向往与对孤独的感受。通过“只应长伴愁人尔”一句,诗人不仅道出了嫦娥的孤独,也映射了自己的愁苦。
“照彻陶篱黄共紫”一句,通过描绘月光照耀下的花朵,展示了自然的美丽与和谐。随着“渐渐梅梢,影乱横塘水”的描述,画面愈加生动,诗人在视觉上的美感与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最后两句“睡熟芙蓉谁唤起。寒螀声里啼残矣”,则将秋夜的静谧与孤寂推向高潮,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的思考。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情感上从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转向对孤独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生命与时间的敏感和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反映了秋季的凄凉与思考生命的主题。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蝶恋花 秋月》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神话人物嫦娥象征什么?
“寒螀声里啼残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