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壬辰1832春捧檄来澎随同周芸皋观察查办抚恤蒙赐书画联扇赋诗申谢 其一》

时间: 2025-04-23 16:31:05

诗句

春潮月夜载驰驱,传送牙樯到海隅。

风起垂虹劳险渡,星飞挽粟济灾区。

耕渔得复流离子,童叟应无庚癸呼。

策用方平名相业,此乡薯米不须沽。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6:31:05

原文展示:

春潮月夜载驰驱,
传送牙樯到海隅。
风起垂虹劳险渡,
星飞挽粟济灾区。
耕渔得复流离子,
童叟应无庚癸呼。
策用方平名相业,
此乡薯米不须沽。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潮水在月夜中奔涌而来,
送来船只到达海的尽头。
风起时,彩虹垂挂,渡船艰难而行,
星星在空中飞舞,帮助运送粮食到灾区。
辛勤耕作的农民和渔民,
老弱妇孺都不再受灾害的困扰。
依靠良好的政策和名声来经营事业,
这片土地的薯米不必再去市场上购买了。

注释:

  • 春潮:春天的潮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月夜:夜晚的月光,增添了诗的意境。
  • 牙樯:指小船的桅杆,形象生动。
  • 垂虹:形容风起时彩虹低垂,增强了视觉效果。
  • 流离子:指遭受灾难而流离失所的人。
  • 庚癸:指年份的干支,代表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变迁。
  • 策用方平:策马施行平和的治理,意指良好的政策。
  • 薯米:指当地的农作物,象征着丰收与稳定。

典故解析:

本诗虽不直接引用特定历史典故,但其背景反映了清代社会动荡、民众困苦的状况,同时寄托了对民生恢复、安定的向往和努力。诗中提及的“耕渔”和“灾区”,可视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回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长棻(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诗文见长,擅长抒情和描写自然景色,作品常反映社会民生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1832年,正值清代道光年间,社会动荡,灾害频繁,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表现了对民生困境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诗歌鉴赏:

沈长棻的《壬辰1832春捧檄来澎随同周芸皋观察查办抚恤蒙赐书画联扇赋诗申谢 其一》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春潮月夜”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暗示了生机的来临。接下来的描写“传送牙樯到海隅”,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急迫的气氛,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努力。

“风起垂虹劳险渡”,这一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映衬渡船的艰难,表达了在困难面前仍需勇敢前行的精神。而“星飞挽粟济灾区”则体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互助,传达出希望与重建的力量。

全诗在最后用“此乡薯米不须沽”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既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也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与责任感,是一首具有时代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潮月夜载驰驱:春潮涌动,月夜安静,描绘出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2. 传送牙樯到海隅:传递船只到达远方的海角,寓意着希望的送达。
  3. 风起垂虹劳险渡:风起彩虹低垂,描绘出渡船艰难的情景。
  4. 星飞挽粟济灾区:星星点点飞舞,象征着粮食运送到饱受灾难的地区。
  5. 耕渔得复流离子:经过努力,农民和渔民的生活得以恢复。
  6. 童叟应无庚癸呼:无论老幼,都不再因灾害而呼喊苦难。
  7. 策用方平名相业:依靠良好的政策和声望,推动事业的发展。
  8. 此乡薯米不须沽:这片土地的粮食丰盈,不必再去市场购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耕渔得复流离子”和“童叟应无庚癸呼”,形成和谐的音律。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们的生活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通过“星飞挽粟”展现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对灾后恢复的希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文关怀与时代责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潮:象征新生、希望与变革。
  • 月夜:象征宁静与思考。
  • 风起垂虹:象征挑战与美丽的瞬间。
  • 星飞:象征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 薯米:象征丰收与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流离子”指的是:
    A. 农民
    B. 流浪者
    C. 受灾者
    D. 渔民

  2. “春潮月夜”中“春潮”的象征意义是:
    A. 灾难
    B. 新生与希望
    C. 平静
    D. 迷惘

  3. 诗中提到的“此乡薯米不须沽”说明了什么?
    A. 土地贫瘠
    B. 生活富足
    C. 市场繁荣
    D. 物价上涨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陶渊明《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 比较沈长棻的诗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者都表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沈长棻更突出社会责任感,陶渊明则更侧重个人的闲适与自得。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沈长棻研究》
  • 《古典诗词赏析与鉴赏》
  • 《中国古典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题江贯道山水十绝 丞相信庵赵公哀诗五首 唐诗 故宅 和竹溪三诗 其三 遣兴 挽林武博二首 落花怨十首 铭座一首 得乐谢竹溪一首 送赴省诸友·徐懋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清铄 丨字旁的字 销神流志 蒸藜 矢字旁的字 同休 有嘴没心 糹字旁的字 心花怒发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尢字旁的字 包含陶的词语有哪些 甘莹 行字旁的字 谈不容口 变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