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6:3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6:31:05
春潮月夜载驰驱,
传送牙樯到海隅。
风起垂虹劳险渡,
星飞挽粟济灾区。
耕渔得复流离子,
童叟应无庚癸呼。
策用方平名相业,
此乡薯米不须沽。
春天的潮水在月夜中奔涌而来,
送来船只到达海的尽头。
风起时,彩虹垂挂,渡船艰难而行,
星星在空中飞舞,帮助运送粮食到灾区。
辛勤耕作的农民和渔民,
老弱妇孺都不再受灾害的困扰。
依靠良好的政策和名声来经营事业,
这片土地的薯米不必再去市场上购买了。
本诗虽不直接引用特定历史典故,但其背景反映了清代社会动荡、民众困苦的状况,同时寄托了对民生恢复、安定的向往和努力。诗中提及的“耕渔”和“灾区”,可视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回应。
作者介绍:沈长棻(生卒年不详),清代诗人,以诗文见长,擅长抒情和描写自然景色,作品常反映社会民生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1832年,正值清代道光年间,社会动荡,灾害频繁,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和人们的生活,表现了对民生困境的关注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沈长棻的《壬辰1832春捧檄来澎随同周芸皋观察查办抚恤蒙赐书画联扇赋诗申谢 其一》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诗作。诗的开头通过“春潮月夜”展现了春天的气息,暗示了生机的来临。接下来的描写“传送牙樯到海隅”,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急迫的气氛,仿佛在诉说着人们对生活的期待和努力。
“风起垂虹劳险渡”,这一句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映衬渡船的艰难,表达了在困难面前仍需勇敢前行的精神。而“星飞挽粟济灾区”则体现了人们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与互助,传达出希望与重建的力量。
全诗在最后用“此乡薯米不须沽”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既有对社会现状的深刻思考,也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期待,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与责任感,是一首具有时代感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民生的关注、对灾后恢复的希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融入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人文关怀与时代责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流离子”指的是:
A. 农民
B. 流浪者
C. 受灾者
D. 渔民
“春潮月夜”中“春潮”的象征意义是:
A. 灾难
B. 新生与希望
C. 平静
D. 迷惘
诗中提到的“此乡薯米不须沽”说明了什么?
A. 土地贫瘠
B. 生活富足
C. 市场繁荣
D. 物价上涨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