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2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24:33
儿童十日报日斗,前后妖蟆生燧光。
瓠子势方吞鲊瓮,蕲州血已到钱唐。
火鳅东掣千寻锁,铁马西驰半段枪。
紫微老人迷醉眼,綵红犹挂米盐商。
麋鹿台前春似海,鸳鸯湖上水如汤。
凶人不有三危窜,义士能无六郡良。
谩说子仪惊贼胆,已闻在戎行。
东门猛虎穷投井,尚倚九城松桧长。
儿童们十天前就开始报告日子,前后妖蟆发出耀眼的光芒。
瓠子(植物)正好吞下鲊(鱼干)瓮,蕲州的血已经流到了钱唐(地名)。
火鳅在东边挣扎着,千寻的锁链如同束缚,铁马在西边驰骋,半段枪支也随之而动。
紫微老人醉眼朦胧,彩红的旗帜依然悬挂在米盐商贩的摊位上。
麋鹿台前的春天如海洋般辽阔,鸳鸯湖上的水像汤一样温热。
凶险之人没有三危的窜逃,义士能否无畏六郡的良民?
人们谎称子仪(历史人物)震慑了贼人,实际上已在战场之上。
东门的猛虎被逼入井中,仍然依靠着九城的松桧屹立不倒。
杨维桢(1296-1370),字子文,号青莲,元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描写,擅长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此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战乱频繁的时期。诗中描绘的场景与时局密切相关,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状的关注与思考。
这首诗以生动的场景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感慨。通过儿童的日常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社会的动荡紧密结合。前半部分描绘了妖蟆和瓠子的意象,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反映出人们生活的不安与动荡。
诗中提到的“火鳅”、“铁马”、“紫微老人”等,既是具体的意象,也象征着人们心中对自由和安宁的向往。尤其是“东门猛虎”的形象,传达了强烈的斗志和不屈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思考与关注。
整体而言,诗的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整首诗表达了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与对和平生活的渴望,展现了诗人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具有较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诗中提到的“妖蟆”象征什么?
A. 幼稚
B. 邪恶与动荡
C. 自然之美
“火鳅东掣千寻锁”中的“火鳅”指代什么?
A. 一种鱼
B. 人们的挣扎
C. 自然现象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生活的安宁
B. 对战争的赞美
C. 对社会动荡的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