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偶阅楞严作 其二》

时间: 2025-05-02 18:26:31

诗句

莲花采去觅淤泥,觌面张拳转更迷。

了得本来无染意,眼前何境不菩提。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26:31

偶阅楞严作 其二

原文展示:

莲花采去觅淤泥,
觌面张拳转更迷。
了得本来无染意,
眼前何境不菩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像是去采莲花,却在淤泥中寻找;面对面地张开拳头,心中更是迷惑。明白了本来就没有染污的心意,眼前的境界又何尝不是真正的菩提呢?


注释:

  • 莲花:象征纯洁、美好,常被用于比喻高尚的情操。
  • 淤泥:比喻尘世的杂质、烦恼。
  • 觌面:面对面,直接见面。
  • 张拳:可能指用力挣扎或发出某种信号。
  • 无染意:指内心清净,没有被外物所污染。
  • 菩提:佛教用语,意指觉悟、智慧。

典故解析:

  • “菩提”出自佛教,指的是觉悟的境界。诗中强调这种觉悟与外在环境的关系,反映了佛教“内心清净”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世贞(1526—1590),字季伦,号梅溪,明代著名诗人、文学家。其诗风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社会动荡不安的明代,王世贞通过诗歌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探索与思考,试图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莲花和淤泥为引子,在表面上看似描绘了一个寻求纯洁之物的过程,实际上却是对内心迷惑状态的一种反思。诗人在诗中用“莲花”象征理想和追求,而“淤泥”则暗示了现实的复杂与困扰。通过“觌面张拳”的意象,表达出面对困惑时那种无奈和迷茫。接着,诗人转向内心,指出“了得本来无染意”,强调内心的清净与觉悟是超越外界环境的关键。最后,诗人以“眼前何境不菩提”总结,指出每一处境界都可以是一种觉悟的体现,呼应了佛教的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思,展示了诗人对人生态度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其语言凝练,意象丰富,使人深思,体现了王世贞的诗歌风格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莲花采去觅淤泥”:表面上是在寻找莲花,实际上是在淤泥中,隐喻追求理想的艰辛与现实的困扰。
    • “觌面张拳转更迷”:直接面对困惑,却更加迷茫,反映出内心的挣扎与无助。
    • “了得本来无染意”:意识到内心本无染污,揭示了对清净心的认识。
    • “眼前何境不菩提”:强调无论外在境界如何,内心的觉悟才是最重要的。
  2. 修辞手法:

    • 对比:莲花与淤泥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 隐喻:用“莲花”与“淤泥”隐喻人生中的理想与困扰。
    • 反问:最后一句以反问形式强调觉悟的重要性。
  3. 主题思想:

    • 诗歌探讨了内心的清净与外界的纷扰之间的关系,强调心灵的觉悟超越一切外在环境的影响,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莲花:象征高洁和理想,代表追求真理与美好生活的愿望。
  • 淤泥:象征世俗的烦恼和困扰,代表人生中的污浊与复杂。
  • 张拳:象征内心的挣扎与抵抗,表现出对困惑的直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莲花”象征什么? a) 理想与纯洁
    b) 恶劣环境
    c) 迷茫与困惑

  2. 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生命的无常
    b) 内心的清净超越现实
    c) 对社会的不满

  3. “张拳”在诗中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努力与挣扎
    b) 平静与安宁
    c) 友好的问候

答案:

  1. a) 理想与纯洁
  2. b) 内心的清净超越现实
  3. a) 努力与挣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庐山谣》 by 李白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王世贞的《偶阅楞严作 其二》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探讨了内心与外界的关系,王世贞更注重内心的觉悟,而白居易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王世贞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佛教哲学与中国文化》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烹葵 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 酬梦得霜夜对月见怀 八骏图 雪中酒熟,欲携访吴监,先寄此诗 和东川杨慕巢尚书府中独坐感戚在怀见寄十四韵 答微之夸越州州宅 琴酒 邯郸冬至夜思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遑的词语有哪些 点胸洗眼 另开生面 炙凤烹龙 小字头的字 无章 立字旁的字 耂字旁的字 鸟字旁的字 齿字旁的字 短小精悍 麟甸 惠心妍状 偷东摸西 弃旧换新 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乐山爱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