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06:50
原文展示
传闻二物出三洲,万里笼来地僻幽。
岂为写经求厚味,且图牵眼逐轻沤。
眠沙若得房公餽,见弹须防陆子谋。
已戒儿童莫相恼,比邻容得夜鸣不。
白话文翻译
有人说这两种家禽来自三洲,远道而来,偏僻的地方似乎笼罩在幽静之中。
难道是为了写经求得美味,还是为了吸引眼球追逐那些轻浮的泡沫?
如果在沙地上能得到房公的馈赠,就要小心敌人的阴谋。
我已经告诫小孩们不要生气,邻居们容许在夜里鸣叫。
注释
- 二物:指鹅和鸭。
- 三洲:古代传说中的地方,指代遥远的地方。
- 写经:指写作佛经或求得美味。
- 牵眼:吸引视线。
- 轻沤:轻浮的事物或人。
- 房公:指房玄龄,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
- 陆子:陆机,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暗指谋划之人。
- 儿童:指小孩。
- 夜鸣:夜间动物的叫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皓,字景明,号澄江,宋代诗人,官至工部郎中,擅长诗文,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洪皓在淮甸时,因听到夜里鹅鸭的声音而触发灵感,表达了对生活、自然和人际关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鹅鸭的鸣叫为引子,传递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两句通过“传闻”引入,展示了鹅鸭的来源与环境,万里之遥的幽静之地,既描绘了自然之美,也暗含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对安静生活的追求。第三句转折,质疑世人追求物质与表面的现象,反映出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与不满。接下来,诗人以“眠沙”作比,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警惕着外来的阴谋,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结尾两句则是对儿童的劝诫,强调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整首诗语言精炼,意象丰富,表现出深厚的哲理思考与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传闻二物出三洲:这里指鹅鸭二物,出自遥远的三洲,突显其珍稀。
- 万里笼来地僻幽:形容这些家禽远道而来,环境幽静,营造出一种神秘感。
- 岂为写经求厚味:质疑这些动物的存在是为了满足贪欲,表达对物质的反思。
- 且图牵眼逐轻沤:暗喻追求表面现象的轻浮态度。
- 眠沙若得房公餽:假设在沙地上能得到馈赠,反映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见弹须防陆子谋:警惕别人的阴谋,表明对外界的不信任。
- 已戒儿童莫相恼:劝诫小孩要包容,反映出对和谐生活的期待。
- 比邻容得夜鸣不:强调邻里和睦的重要性,呼应前文。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鹅鸭比作珍稀之物,突出其重要性。
- 对仗:整首诗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美感。
- 反问:通过反问的方式表达对现实的思考与不满。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鹅鸭鸣叫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强调了和谐邻里关系的重要性,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哲学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鹅鸭:象征着自然与生活的和谐。
- 三洲:代表遥远的地方,象征理想与向往。
- 眠沙:隐喻安宁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 儿童:象征未来与希望,强调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二物”指的是哪两种动物?
-
诗中提到的“房公”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
诗歌的主题主要关注什么?
-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 B. 物质的追求
-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 A. 鹅和鸭
- A. 房玄龄
-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与《次韵夜闻鹅鸭声》:同样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内心的思考,但前者更显孤独,后者则强调邻里和睦。
- 《静夜思》与《次韵夜闻鹅鸭声》: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思乡之情,但前者更直接,后者则暗含哲理。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