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15: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15:30
榴枝苦多雨,过熟坼已半。
秋雷石罂破,晓日丹砂烂。
任从雕俎荐,岂待霜刀判。
张骞西使时,菩酱同归汉。
石榴树在雨水中生长得很艰难,果实已熟透得一半。秋雷轰鸣,石罂都被震破,清晨的阳光照耀下,石榴的果实像丹砂般鲜红。任凭何人把它摆上餐桌,难道还需要霜刀来切割?这让我想起张骞出使西域时,菩酱(指香料)也一同带回汉朝。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张骞的西使是汉朝开辟丝绸之路的重要事件,他带回了许多西域的特产和文化,诗中提到的“菩酱”即指那时传入中国的香料,表现出文化交流的意义。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1060),宋代诗人,字德辉,号梅溪。他以五言诗著称,作品多涉及自然景物,富有生活气息,善于捕捉细微的情感和景象。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梅尧臣生活的宋代,正值社会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诗人通过描绘石榴的生长与成熟,隐喻了人与自然、文化交流的关系。
梅尧臣的《石榴》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石榴的生长过程及其鲜美的果实。诗中开头的“榴枝苦多雨”,写出了石榴在雨水中茁壮成长的艰辛,反映了自然界的严酷与无情。然而,随着“过熟坼已半”的描绘,石榴的果实终于成熟,象征着经过艰辛努力后得到的甜美果实。紧接着的“秋雷石罂破,晓日丹砂烂”,将秋天的雷雨与晨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动态而又鲜艳的画面,展现了自然的力量与美丽。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人类的生活,将石榴的美味与饮食文化结合,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文化交流的推崇。“任从雕俎荐,岂待霜刀判”,这句诗强调了石榴的价值与美味,预示着它在餐桌上的重要性。最后一句“张骞西使时,菩酱同归汉”则是对历史的回顾,彰显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全诗情感丰富,意象生动,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与文化交流的深刻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石榴的生长,表达了自然的艰辛与丰收的喜悦,同时传达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体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现实的紧密联系。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榴”指的是什么?
A. 苹果
B. 石榴
C. 梨
答案:B
诗中“秋雷石罂破”中,“石罂”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盛果器
C. 一种动物
答案:B
张骞的西使主要是为了什么?
A. 贸易
B. 文化交流
C. 战争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梅尧臣的《石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都描绘了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但前者更注重物象的生动描写,后者则强调理想的田园生活。两者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和主题思想有所不同。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