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椹涧昼梦》

时间: 2025-05-04 10:35:10

诗句

谁谓死无知,每出辄来梦。

岂其忧在途,似亦会相送。

初看不异昔,及寤始悲痛。

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5:10

原文展示:

谁谓死无知,每出辄来梦。
岂其忧在途,似亦会相送。
初看不异昔,及寤始悲痛。
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

白话文翻译:

谁说死后就没有知觉呢?每次出门后,便会梦见你。
难道是因为心中对你忧虑,似乎也能在梦中相送。
初看时并没有觉得和往常有什么不同,醒来后才开始感到悲伤。
人世间的变化无常,即使清魂已去,依旧在梦中相伴。

注释:

  • 死无知:指死后没有知觉。
  • 辄来梦:常常梦到。
  • 忧在途:忧虑在途中。
  • 相送:在梦中相送,表示思念。
  • :醒来。
  • 转面非:世事变化无常。
  • 清魂殁犹共:即使亡者的灵魂已去,仍然在梦中相聚。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号白云,宋代诗人,擅长诗歌与散文。梅尧臣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生活细节入诗,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忧伤,表达了生死之际的情感纠葛。此时社会动荡,诗人心中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诗歌鉴赏:

《椹涧昼梦》以梦境为载体,探讨了生死与思念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中开篇便以“谁谓死无知”引出主题,质疑死亡后是否真的无知觉,随即转入对逝去亲人的思念。通过“每出辄来梦”,展现了梦境作为一种跨越生死的情感连接,令人感受到生者与亡者之间的深厚情感。

诗的意象层次丰富,既有梦境的超现实,又有现实的悲痛。随着“初看不异昔”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而“及寤始悲痛”则突显了梦醒后的失落与哀伤。最后一句“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则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尽管亲人已去,清魂仍在梦中相伴,展现了诗人对生死轮回的哲思。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浓厚的思念与悲痛,体现了对逝去亲人的深切怀念,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谁谓死无知:质疑死后是否真的没有知觉,引出对生死的思考。
  2. 每出辄来梦:每次出门后,总会梦见逝去的亲人,表达了对其的思念。
  3. 岂其忧在途:忧虑在路上,说明思念的原因。
  4. 似亦会相送:在梦中与逝者相送,表现了情感的延续。
  5. 初看不异昔:初醒时未觉有异,表示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6. 及寤始悲痛:醒来后才意识到悲痛,表达了梦与现实的反差。
  7. 人间转面非:世事变迁无常,强调人生的无常。
  8. 清魂殁犹共:即使亡者已去,魂魄仍在梦中相伴,体现了情感的永恒。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梦境比作生死之间的桥梁。
  • 拟人:让亡者的灵魂与生者相伴。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添了韵律美。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梦境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与生死哲学的思考,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情感的持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死之间的纽带,代表着思念与情感的延续。
  • 清魂:象征逝去的亲人,暗示着对其的怀念与追思。
  • 人间:代表现实世界的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谁谓死无知”意指: A. 死亡后没有知觉
    B. 死后会有明悟
    C. 死亡是无意义的
    D. 死亡是解脱

  2. “每出辄来梦”中的“辄”是什么意思? A. 每次
    B. 常常
    C. 不久
    D. 偶尔

  3. 诗的主题主要是: A. 对生死的无所谓
    B. 对逝者的思念与怀念
    C. 对生活的失望
    D. 对未来的希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但更侧重于对现实困境的思考。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对家乡的思念,情感更加直接与浓烈。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梅尧臣评传》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诗 其三 诗 其二 诗 其一 赠山涛诗 赠山涛诗 菩萨蛮 菩萨蛮 菩萨蛮 满庭芳 绝命词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恒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倾巢 败法乱纪 弓字旁的字 鹿角爪 馬字旁的字 含牙戴角 忧国恤民 擒题 超尘出俗 血字旁的字 韋字旁的字 平衢 贱入贵出 矛字旁的字 缦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阸妓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