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13:2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3:27:50
雨中怨秋
作者: 杨凭 〔唐代〕
辞家远客怆秋风,
千里寒云与断蓬。
日暮隔山投古寺,
钟声何处雨濛濛。
离开家乡的远游者,在秋风中感到伤感,
千里之外的寒云与飘零的蓬草相伴。
黄昏时分,隔着山峦照向古老的寺庙,
钟声传来,不知在何处,雨丝迷蒙。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古寺”与“钟声”,常见于唐诗中,用于表达对过往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钟声在古代常常被视为一种传递情感与思绪的媒介。
作者介绍:
杨凭,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与对生活的感悟。其诗作常以自然景象与内心情感交织,展现出浓厚的抒情风格。
创作背景:
《雨中怨秋》创作于唐代盛世,诗人可能身处异乡,因思乡之情而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孤独。此时的社会环境多元,诗人们常通过作品表达个人情感与对现实的反思。
《雨中怨秋》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优美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在秋天的伤感与孤独。开头两句“辞家远客怆秋风,千里寒云与断蓬”,通过“辞家”与“远客”引入了离别的主题,紧接着通过“秋风”与“寒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抑郁与不安。接下来的“日暮隔山投古寺”则通过黄昏的景象,传达出一种时空的隔阂与内心的孤独感,古寺的宁静与钟声的悠远更显得对比鲜明。最后一句“钟声何处雨濛濛”,以细雨和模糊的钟声结束,使整个诗篇在朦胧中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与感慨。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也引发了读者对自身经历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在外漂泊的孤独与无奈。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辞家远客怆秋风”中的“怆”字是什么意思?
诗中提到的“古寺”主要象征什么?
“雨濛濛”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中》同样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表达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理想,而杨凭的《雨中怨秋》则侧重于离别与思乡的情感,二者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均反映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