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3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39:17
妙画能成趣,溪山迥得君。
渔舟长映浦,岩树半藏云。
征雁无时没,横桥有处分。
数峰来枕席,曾不愧移文。
这幅美妙的画作能够引发趣味,溪水和山峰的景色尤其让您心醉。
渔舟在岸边长长地映照,岩石和树木半隐在云雾之中。
飞来的大雁没有固定的时间,横跨的桥梁有各自的去处。
数座山峰如同枕在席子上,曾几何时不曾愧对书文的情怀。
本诗中并未涉及复杂的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出诗人的对山水之美的向往与热爱。诗中的“征雁”常常用来象征归乡与思念,而“横桥”则可以引申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香涛,宋代著名诗人,擅长山水诗,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他的诗作风格清新、流畅,注重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本诗创作于梅尧臣与陈五的友谊背景下,表达了对山水景色的赞美,同时也隐含了对友人陈五的怀念与情感寄托。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对友人情谊的珍重。诗的开头“妙画能成趣”便引入了画作的美妙,暗示画面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不仅仅是一幅画,更是心灵深处的向往。随着诗句的推进,溪山的景色在诗人眼中变得愈发鲜活,渔舟的影像和岩树的姿态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而又生动的自然气息。 “征雁无时没”这一句,暗示着生命的流动和时间的无常,诗人通过飞雁的迁徙,表达了对流逝时光的深切感受。
而“数峰来枕席”则是将自然景观与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仿佛这些山峰不仅存在于画中,更融入了诗人的生活。最后一句“曾不愧移文”,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独特的艺术追求,体现了一种对文化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的理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对友谊的珍视,表现出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深厚的情感。通过对山水的描绘,诗人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了人、自然与文化的和谐美。
诗中“妙画能成趣”的意思是什么?
“征雁无时没”中“征雁”指的是什么?
“数峰来枕席”中的“枕席”比喻什么?
梅尧臣的这首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在主题上均是对山水的描绘,但梅尧臣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王维则更多地表达了内心的宁静与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