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友上边》

时间: 2025-05-07 07:31:09

诗句

壮年游远塞,失意去从军。

剑在犹凝血,家空未策勋。

乡心悬夜月,杀气暗秋云。

近日方知命,兵书欲尽焚。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31:09

原文展示

送友上边
吴惟信 〔宋代〕

壮年游远塞,失意去从军。
剑在犹凝血,家空未策勋。
乡心悬夜月,杀气暗秋云。
近日方知命,兵书欲尽焚。

白话文翻译

在壮年时期我游历遥远的边塞,因失意而投身军旅。
手中的剑仍沾着血,家中空荡未能立下功勋。
乡愁在夜月下悬挂,杀气在秋云中暗藏。
近日才明白自己的命运,兵书也想要焚毁。

注释

字词注释

  1. 壮年:指中年时期,通常是一个人最有力量和能力的阶段。
  2. 游远塞:游历边疆,边塞是指国境边缘的地方,常常是军事前线。
  3. 失意:指失去理想或目标,心情沮丧。
  4. 剑在犹凝血:形容刚经历过战斗,剑上仍然有血迹。
  5. 家空未策勋:家中冷清,自己尚未立下功勋,未能回报家乡。
  6. 乡心: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7. 悬夜月:月亮高悬于夜空,象征孤独与思乡。
  8. 杀气暗秋云:意指战场的血腥气息在秋天的云中弥漫。
  9. 近日方知命:最近才明白自己的命运和处境。
  10. 兵书欲尽焚:对战争和兵书的厌倦,想要将其焚毁。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特定的典故,但提到的“剑在犹凝血”暗示了古代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反映出士兵在战场上经历的痛苦和对生命的思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惟信,字子升,号惟信,宋代诗人,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时事感慨为主。他的诗风格清新,常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对社会的反思。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吴惟信壮年时,正值北宋时期,社会动荡,边疆常有战事。作者因失意而投军,面对战乱和思乡之情,写下此诗表达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诗歌鉴赏

《送友上边》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诗中表现了吴惟信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军旅生活的无奈。在开篇,诗人以“壮年游远塞,失意去从军”揭示了自己被迫离开的原因,透出一种无奈之感。接着,诗人用“剑在犹凝血”描绘了战斗的残酷,血迹的凝固象征着无法抹去的过去和内心的痛苦。

“家空未策勋”则反映出诗人对家庭的思念与愧疚,未能为家乡带来荣耀,心中充满了失落与悲伤。而后两句“乡心悬夜月,杀气暗秋云”更是将思乡之情与战场的杀戮气氛结合,形成鲜明对比,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独和无助。最后,诗人反思命运,表示对战争的厌倦,“兵书欲尽焚”表达了他对无尽战争的厌倦与反思,显示出一种对生命深刻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和社会环境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壮年游远塞: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的经历,表明了他在壮年时期对边塞的游历。
  2. 失意去从军:表达了被生活所迫而投身军旅的无奈。
  3. 剑在犹凝血:描绘了战争中的残酷和他作为士兵的身份。
  4. 家空未策勋:流露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未能立下功勋的遗憾。
  5. 乡心悬夜月:通过夜空中的月亮表现思乡之情,月亮常与孤独相连。
  6. 杀气暗秋云:描绘战争的阴暗面,以及士兵在战场上的紧张与恐惧。
  7. 近日方知命:反思自己的命运,显示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8. 兵书欲尽焚:表达了对战争的厌倦,想要离开这一切。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乡心悬夜月,杀气暗秋云”。
  • 比喻:通过“剑在犹凝血”形象地表现战争的残酷。
  • 象征:月亮和云彩象征着孤独和战乱的心情。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战争的反思与思乡之情的抒发,表现了士兵在边疆生活中的孤独、无奈和对家庭的思念,反映出对命运和生活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象征战争与暴力,代表士兵的身份。
  2. 夜月:象征孤独和思乡,将思念之情具象化。
  3. 秋云:象征战争的压迫和恐惧,暗示着阴暗的情绪。
  4. :象征战争的残酷与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失意去从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自豪
    • B. 无奈
    • C. 欢喜
  2. “乡心悬夜月”中的“乡心”指的是什么?

    • A. 对朋友的思念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战友的思念
  3. 诗人想要焚毁兵书,说明他对战争的态度是?

    • A. 渴望
    • B. 厌倦
    • C. 兴奋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静夜思》 李白

    •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情感真挚。
  2.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 通过夜晚的景象引发对过往的思考。

诗词对比

《送友上边》 vs. 《出塞》 王昌龄

  • 主题:都涉及战争与思乡之情,但《送友上边》更侧重个人的思考与感受,而《出塞》则表现了战士的豪情壮志。
  • 情感基调:吴惟信的诗更为沉重,反映内心的挣扎;王昌龄的诗则带有豪迈激昂的气息。

参考资料

  1. 《宋诗三百首》
  2. 《古诗词鉴赏》
  3.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过李生 李夫人-鉴嬖惑也 吴樱桃 夏日 食后 秋暮西归途中书情 醉别程秀才 和寄乐天 偶吟 三月三十日作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生力军 目中无人 鹭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柩车 文字旁的字 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浩瀥 非刑逼拷 奉公如法 恩家 竹字头的字 食字旁的字 豕字旁的字 夏雪 积毁消骨 负气仗义 斗字旁的字 包含丘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