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2:34
赋得月过楼台桂子清得清字
王均元 〔清代〕
月下楼台迥,氤氲一气清。
蟾光方转过,桂树已敷荣。
近水应先得,成林许直生。
淡香浮画槛,斜影映丹楹。
玉宇三千净,云梯十二横。
天高寒有色,露冷湿无声。
笛外人长倚,空中镜最明。
欣逢攀折候,御苑快驰名。
在月光下的楼台显得格外遥远,空气中弥漫着一阵清幽的气息。
月光刚刚转过来,桂树已经花开繁盛。
靠近水边的地方应该最先得到这清香,成片的树林也许能直直地生长。
淡淡的香气飘浮在画舫旁,斜斜的影子映在红色的门楹上。
玉宇之间一片净朗,云梯横亘了十二条。
天空高远寒冷且有色,露水冷清却无声。
笛声外面的人倚着栏杆,空中的明月最为皎洁。
欣喜地逢迎这攀折的时节,御苑中乐趣横生,声名远扬。
本诗中提及的“月下楼台”和“桂树”均为传统文化中的常见意象。月亮常被用来表达思乡、孤独等情感,而桂树则与中秋节的团圆、丰收相关联。诗中“御苑”可能指的是皇家园林,象征着富贵和荣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介绍:王均元,清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和人文情怀。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常结合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为后人所称道。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清代,正值诗人对自然美的感悟与生活乐趣的追求,反映了清代人文环境的优越与诗人内心的宁静。
《赋得月过楼台桂子清得清字》是一首描绘月夜景色的诗篇,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体悟。诗中通过对月光、桂花、空气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月下的楼台之中,感受到那份静谧。
首联“月下楼台迥,氤氲一气清”将整个场景定格在一个清冷的夜晚,月光洒下,楼台显得格外遥远,充满了诗意的空灵。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桂树的繁荣和水边景象,体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在“淡香浮画槛,斜影映丹楹”中,淡淡的香气与阳光斜照所形成的影子交融,进一步增强了空间的美感。
“玉宇三千净,云梯十二横”描绘了开阔的天空与高远的云层,传达出一种辽阔的意境。最后,诗人通过“笛外人长倚,空中镜最明”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清新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对生活宁静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通过描述月光、桂花、清风等意象,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自得。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蟾光”指代什么?
A. 星光
B. 太阳
C. 月光
D. 电光
诗中提到的“桂树”象征什么?
A. 忧伤
B. 思乡
C. 富贵
D. 快乐
诗中“近水应先得”意指什么?
A. 近水的地方生长更好
B. 水源的珍贵
C. 水的清澈
D. 水的深度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静夜思》中的月光表达了思乡之情,较为直白;而《赋得月过楼台桂子清得清字》则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两者都是对月亮的赞美,但情感基调和表现手法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