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和云》

时间: 2025-05-02 01:28:56

诗句

万里幙四垂,一片云自飞。

祗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

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28:56

原文展示:

和云 邵雍 〔宋代〕

万里幙四垂,一片云自飞。 祗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 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广阔的天空像帷幕一样四面垂下,一片云自由自在地飘飞。 它只知道扎根在石头上,不为了天空而成为衣服。 既然来时没有心机,离去时又怎会有机巧。 不能化作滋润大地的雨水,何必回到帝王的故乡。

注释:

字词注释:

  • 幙:帷幕。
  • 祗知:只知道。
  • 根抱石:比喻云根深植于大地。
  • 不为天为衣:不为了天空而存在。
  • 既来曾无心:来时没有预设的目的。
  • 却去宁有机:离去时也不带有机巧。
  • 未能作霖雨:不能化作滋润大地的雨水。
  • 安用帝乡归:何必回到帝王的故乡。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哲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号梅山,北宋著名理学家、诗人。他的诗多以自然景象寓理,表达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通过对云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强调自然无为而治,不追求功名利禄,体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云为载体,通过对其自由飘飞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无为而治的向往。诗中“祗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云的本质,即它扎根于大地,不为天空所束缚。后两句“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进一步强调了自然无为的状态,无论是来还是去,都不带有任何心机。最后两句“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则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认为不能为社会带来实际利益的事物,不值得追求。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哲学修养和超脱的人生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万里幙四垂,一片云自飞”:描绘了广阔的天空和自由飘飞的云,营造出一种宏大的自然景象。
  • “祗知根抱石,不为天为衣”:通过比喻,表达了云的本质,即它扎根于大地,不为天空所束缚。
  • “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强调了自然无为的状态,无论是来还是去,都不带有任何心机。
  • “未能作霖雨,安用帝乡归”:表达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认为不能为社会带来实际利益的事物,不值得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根抱石”比喻云根深植于大地。
  • 拟人:如“不为天为衣”赋予云以人的行为和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云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无为而治的向往,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象征自由、无为。
  • 根抱石:象征扎根于大地,不为外界所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祗知根抱石”中的“祗”是什么意思? A. 只 B. 知道 C. 扎根
  2. 诗中“不为天为衣”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云不为了天空而存在 B. 云为了天空而存在 C. 云是天空的衣服
  3. 诗中“既来曾无心,却去宁有机”表达了什么? A. 云来去都有心机 B. 云来去都无心机 C. 云来无心机,去有心机

答案: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超脱的人生观。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超然态度。

诗词对比:

  • 邵雍的《和云》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通过自然景象表达超脱的人生观,但邵雍更强调自然无为而治,王维则更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邵雍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理解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十一月十日酒散已二鼓与千里步月因至水堂 省习堂偶题 入寿昌县界 蒙恩除吏部侍郎子侄以诗相庆 旅次二首 旅次二首 礼部尚书洪公挽歌词 礼部尚书洪公挽歌词 具上人以诗相别复知之 九效·自修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苎的词语有哪些 类攒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酒足饭饱 儿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万古长青 辰字旁的字 束手无术 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玄字旁的字 役调 里字旁的字 凉蝉 穷家富路 釒字旁的字 爻字旁的字 犄角 赏阅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