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38: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38:34
龙潭夜坐(滁州作)
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
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
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
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
江北江南无限情。
在这宁静的夜晚,哪里飘来的花香让夜色更加清幽,石林和茅屋之间传来潺潺溪水声。孤独的隐者在月光下常常前往空旷的山林,栖息的鸟儿在寂静的山中偶尔鸣叫。草地上的露水毫不在意弄湿我的鞋子,松风却轻柔地拂过我的葛衣。临流而坐,我想要写下心中对兰花的情意,江北江南的情感是如此无尽。
作者介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心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强调内心的良知,提倡实践和道德修养,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王守仁在滁州隐居期间,表达了他在宁静的夜晚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思考,反映了他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心态。
《龙潭夜坐》以清新的意境呈现了夜晚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诗人通过描绘夜空、花香、溪声等自然元素,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孤独的思考。诗的开头两句“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以质朴的语言构建了一个清幽的夜景,读者仿佛可以感受到夜晚的静谧与芳香。接下来的“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自然的向往,月光下的隐者与偶尔鸣叫的鸟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诗的后半部分“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细节的敏感。草露湿润了鞋子,却并不在乎,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与自然亲密的关系。最后两句“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表达出对兰花的情意和对江南水乡的深厚情感,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境界。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孤寂生活的体悟和对美好自然的热爱,突显了内心的宁静与情感的丰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幽人”指的是谁?
诗的背景发生在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的“江北江南”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