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0:2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0:24:41
重游开元寺戏题壁
作者: 王守仁 〔明代〕
中丞不解了公事,到处看山复寻寺。
尚为妻奴守俸钱,至今未得休官去。
三月开元两度来,寺僧倦客门未开。
山灵似嫌俗士驾,溪风拦路吹人回。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折腰解酲须五斗。
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官员因公事烦恼而无法解脱,四处游山玩水,寻找寺庙。
我仍然像个妻子的奴隶,守着微薄的俸禄,至今未能辞官归去。
三月我两次来到开元寺,寺里的僧人对疲惫的客人关门不再迎接。
山里的灵气似乎嫌弃世俗的旅客,溪水的风把人拦住,吹得人无法前行。
你难道没有看到那些富贵人如同喝醉酒,低头解酲需要五斗酒。
我在山水之间随意畅游,浮名对我又有何益呢?
作者介绍:王守仁(1472-1529),字守仁,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诗人。他是心学的创立者之一,强调内心的道德自觉,提倡实践与知行合一。王守仁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又有婉约,兼具理性与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守仁的官场生涯中,反映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山水田园的向往。诗中表达了他对名利的不屑,对清净生活的渴望。
王守仁的《重游开元寺戏题壁》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的诗作,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诗中,王守仁以“中丞”自称,表明自己在官场的身份,然而他却因公事繁重而无法解脱,四处游山寻寺,表现出对官场生活的无奈和不满。
在描写寺庙的环境时,诗人运用了“倦客”“山灵”“溪风”等意象,展现出他对世俗的排斥与对自然的渴望。尤其是“山灵似嫌俗士驾”,传递出一种对尘世的讽刺与批判,仿佛隐喻着灵魂对物质世界的逃避。
诗的最后两句,则是对富贵人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王守仁通过比较浮名与山水生活,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真实的价值,表达了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这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选择,也传递出一种哲学思考,强调内心的自由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名利的淡泊,强调内心的自由与真正的宁静,反映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
诗词测试
王守仁在诗中自称“中丞”,这反映了他什么身份?
诗中“山灵似嫌俗士驾”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的最后一句“浮名于我亦何有”传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