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7:23:0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7:23:00
次韵姚宣孺见寄
作者: 李流谦 〔宋代〕
作吏无好怀,宁食三年艾。
甚陋吾安之,所隶乃都会。
文书如骂奴,吞噫不敢对。
两眉或小伸,独有公等在。
交臂露肝胆,不复事容态。
月沼分賸馥,风轩共晴快。
家餐听相挽,盘筹及笋菜。
但苦王事迫,数离每增慨。
岂非造物意,物莫能两大。
况自掺裾别,至今胸愦愦。
归来未黔突,日月倏逾迈。
书往得奇报,已恐责留债。
丈夫志远者,遑卹吠所怪。
醉眼天不入,一饱真细碎。
插貂与扶耒,此理本相代。
持以敦薄夫,是事付我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作为一个官员的无奈与苦闷。他说,做官并没有好的心情,宁愿吃三年的艾草。尽管环境简陋,他却安于现状,所处的地方也只是个繁华的都市。文书如同骂奴,心中有怨言却不敢直言。两眉微微皱起,身边只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交臂之间,心里交付了真情,不再在乎外表的容态。月光下的池塘散发着香气,微风中感受到惬意的快感。家中餐桌上听到彼此的劝挽,盘中有筍菜可口。然而,王事的繁忙令他不得不时常感慨,离别的次数越来越多,这难道不是造物的意图吗?万物无法两全,况且他自己也早已与家人分离,心中充满了愁苦。归来时尚未平静,日月如梭,转瞬即逝。书信往来得不到佳音,已然恐惧被责怪留债。志向远大的男子,不必在意外界的流言蜚语。醉眼朦胧间,天色也难以入眼,满腹的心思如同细碎的碎片。插着貂皮与扶着农具,这道理本是相互交替的。将这些事情交给我辈来完成。
作者介绍: 李流谦,宋代诗人,以其诗风清新、质朴著称,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他生平经历了多次官职的变迁,对政治有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他收到姚宣孺的来信后所作,表现出他对官场生活的无奈与对友人深厚的情感,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与压力。
这首诗通过对官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开头两句直接表明了他对官职的厌倦,宁愿食用艾草也不愿意忍受官场的复杂关系。这种情感的直接表达引人深思。接下来的诗句中,诗人通过“文书如骂奴”的比喻,生动地表现出他对官场中无形压力的感受。他的眉毛偶尔微微皱起,表面上看似淡然,实际上内心却充满了苦涩。
在交友方面,诗人表现出一种珍重和信任。他与朋友们之间的“交臂露肝胆”,反映出真挚的友谊,这在官场中是难得的。随着诗歌深入,诗人将个人的感慨提升到对社会的反思,认为人生中有诸多不得已的困扰,甚至感叹“岂非造物意”,表现出一种无奈与宿命感。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有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官场生活的反思与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在诗中共同构成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词测试:
诗人对官场生活的态度是:
A. 热爱
B. 厌倦
C. 中立
D. 向往
诗中提到的“交臂露肝胆”主要表达了:
A. 朋友间的信任与坦诚
B. 官场的虚伪
C. 对别人的陌生感
D. 对生活的厌倦
诗中“岂非造物意”意指:
A. 人生的安排是上天的旨意
B. 生活的艰辛是人自找的
C. 诗人对命运的不满
D. 都市生活的美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