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9:40: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9:40:03
自古诗人多坎壈,
早达唯有苏长公。
流离岭外七年谪,
受尽人间半世穷。
我方六十遇明主,
前此独卧空山中。
岂唯食粥动经月,
门外往往罗蒿蓬。
呜呼诗人天爱惜,
不与富贵唯穷空。
彼苍於我亦厚矣,
但畀明月和清风。
自古以来,诗人多遭遇不幸,只有苏轼早早成名。
他在岭外流亡了七年,受尽了人间的贫穷。
如今我六十岁,终于遇到明主,
之前却独自一人躺在空山中。
难道只是吃粥就过了几个月吗?
门外常常长满了蒿草。
呜呼,天是多么爱惜诗人,
不与富贵,只与贫穷相伴。
苍天对我也算厚待,
只赐予明月和清风。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以其直率的个性和深厚的文学素养著称。他的诗作常表达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姜特立的晚年,正值宋朝政治动荡之时。他在诗中反映了自己作为诗人的孤独和对富贵的超然态度,体现出一种清高的精神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比诗人与社会的关系,展现了诗人的苦难与孤独。开头提到“诗人多坎壈”,暗示了诗人的生存环境充满艰难和挑战,接着提到苏轼作为少数几位能够早早成名的诗人,表现出诗人与时代的冲突与无奈。姜特立以自我为例,展现了自己在漫长岁月中的漂泊与孤寂,尤其是“流离岭外七年谪”的经历,深刻揭示了诗人在政治风波中的无奈与困顿。
诗中“岂唯食粥动经月,门外往往罗蒿蓬”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在简陋环境中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物质贫乏的无奈感受。而最后两句则转向一种哲学思考,尽管生活穷困,诗人依然感受到天地的厚爱,明月与清风是他精神世界的寄托,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命的理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感慨与自我超越,即使经历困苦,仍然珍视精神世界的美好。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苏长公”指的是谁?
诗人流亡了多久?
诗中提到的“明月”和“清风”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诗人同样表达了对困境的感慨与对亲情的思念,展现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李白的《将进酒》则更强调豪放与乐观,诗人虽然处于动荡,却依然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同样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不屈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