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2: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2:20
日长至为悬弧之辰夜半起坐偶成
作者:王世贞
子夜不成眠,篝灯对黯然。
微阳欲动后,老我未生前。
但喜初长日,毋论向暮年。
悟来仍悄悄,收得渐绵绵。
线任儿曹益,弧从耆宿悬。
无人识余意,香火竞喧阗。
深夜难以入眠,篝火下我对着昏暗的光景。
微微的晨光即将升起,而我却还未曾年轻过。
但我欢喜于白天渐长,不必去论及晚年的事。
领悟到这些,我依然默默无言,感受到时光的绵延。
让年轻人去做他们的事,而我却如同长者般悬挂在空中。
无人理解我的心意,香火声中却喧闹不已。
作者介绍:王世贞(1526-1590),字仲明,号济川,明代诗人、文学家。他的诗作多具个性,风格清新,常表现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慨。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反思自己的生命与时间,关注白昼的延长与个人的衰老,同时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王世贞的《日长至为悬弧之辰夜半起坐偶成》在形式上采用了五言的结构,呈现出一种简约而深邃的美感。诗人在夜深人静之际无法入眠,借助篝灯的微光,他对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展开沉思。诗的开头“子夜不成眠”直入主题,展现了作者的孤独感与思索的深度。
随着诗句的推进,微阳的升起象征着希望,而“老我未生前”则是对年华流逝的感慨,显示了对过往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诗人虽在感叹,但却不愿沉溺于对暮年生活的焦虑,而是更关注于“初长日”的乐观态度,表现了对生命的热爱与对时光流逝的接受。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交织,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和时间哲学的思考。特别是结尾部分,无人理解的孤独与香火的喧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世俗的超然。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对比、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无人识余意”与“香火竞喧阗”的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外界的喧闹。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意义,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生命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对孤独与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微阳”指什么?
“无人识余意”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诗人对“向暮年”的态度是: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王世贞的诗歌与李白的《夜泊牛津》在孤独与时间的主题上有相似之处,李白在诗中表现了对人生的感慨与时光的流逝,反映出不同的个人情感与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