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6 02:2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7:25
住想修行布施,果报不离天人。
恰如仰箭射浮云。坠落只缘力尽。
争似无为实相,还须返朴归淳。
境忘情性任天真。以证无生法忍。
我常常想要修行布施,但果报与天人之间是密不可分的。
就像是仰着弓箭去射浮云,箭落下来的原因只是因为力气用尽。
比起有所追求的行为,还是无为的真实状态更为可贵,更需要回归自然的本性。
让心境抛开情感的束缚,顺应天性,才能证悟无生的法忍。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张伯端是宋代著名的诗人,他在诗词创作上有独特的风格,注重表达内心的哲思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作品常常融合佛教思想,具有深邃的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思想觉醒的时期,张伯端通过诗歌表达对修行与人生的思考,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首《西江月》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修行、因果与人性之间的关系。开头的“住想修行布施”道出了诗人对修行的向往,然而随即转向果报的必然性,强调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体现出一种因果法则的哲学思考。接下来的“恰如仰箭射浮云”形象地表达了追求理想的艰难与无奈,仿佛在提醒读者,过高的期望往往难以实现。
随后,诗人提出无为的态度,强调“争似无为实相”,这里的无为并非消极,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选择,体现出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哲学。最后两句“境忘情性任天真”则是对人性本真的呼唤,希望人们能抛开复杂的情感,回归内心的真实,从而达到无生法忍的境界,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和押韵,使得诗句流畅而富有韵律感,同时在内容上融合了哲理与感情,展现出张伯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反思修行与因果的关系,提倡一种无为的生活态度,通过回归本真来获得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张伯端的“西江月(八)”主要探讨什么主题?
A. 爱情
B. 修行与因果
C. 自然风光
答案:B
诗中提到的“仰箭射浮云”象征什么?
A. 理想的追求
B. 生活的真实
C. 感情的纠葛
答案:A
诗人认为,达到内心平和的方式是什么?
A. 追求名利
B. 无为与返朴
C. 激烈的修行
答案: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