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14: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4:14
原文展示:
南轩竹 曾巩 〔宋代〕
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 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 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白话文翻译:
茂密的竹子婀娜多姿,数十根竹子在旱天中显得格外潇洒,透露出高雅的情操。 风吹过,带走了心中的烦恼,使人心情清醒;雨洗涤后,远望的视野也变得清晰。 新生的笋尖巧妙地穿过苔藓覆盖的石头,微弱的阴影在粉墙上产生。 应该在万物经历冰霜之后,再来欣赏这竹子变得更加明亮的色彩。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先生,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曾巩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散文上,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南轩竹在不同天气下的景象,通过竹子的形象表达了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对自然美的欣赏。诗中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在旱天和雨后的不同感受,以及对竹子在经历冰霜后更加美丽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南轩竹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和高雅的情操。诗中“密竹娟娟数十茎”一句,以“娟娟”形容竹子的姿态,传达出竹子的优雅和生机。“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则通过自然现象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变化,风能吹走烦恼,雨能洗净视野,这些都是自然界给予人的清新和启迪。最后两句“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则预示了竹子在经历寒冷后会更加美丽,这不仅是对自然规律的赞美,也是对坚韧不拔精神的颂扬。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的欣赏和高洁情操的表达。通过对竹子的描绘,作者传达了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期待。诗中的竹子不仅是自然景物,也是作者高洁情操的象征,表达了作者在不同自然条件下的内心感受和对美的追求。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娟娟”形容的是什么? A. 竹子 B. 风 C. 雨 D. 石头
“风吹已送烦心醒”中的“烦心”指的是什么? A. 烦恼 B. 心情 C. 风 D. 雨
诗中提到的“琅玕”是什么的比喻? A. 竹子 B. 石头 C. 风 D. 雨
“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表达了什么? A. 对自然规律的赞美 B. 对寒冷的恐惧 C. 对竹子的忽视 D. 对雨的期待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