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0:4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20:45:43
凉风动万里,群盗尚纵横。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
愁窥高鸟过,老逐众人行。
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
凉风吹拂,万里之遥,群盗依然肆虐。
远在家乡的信件,传递的日子已经久远,
秋天来临,我的心情愈加孤客。
愁苦地望着高空飞过的鸟儿,年老的我也不得不随众人而行。
我本想投身于三峡,然而却无缘再见两京。
作者介绍: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生平经历了安史之乱等重大历史变故,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国家动荡,社会动乱,诗人在流亡生涯中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无奈。
《悲秋》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开头以“凉风动万里”引入,瞬间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不安与愁苦。接着提到“群盗尚纵横”,直接指出当时的社会动荡,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感。
“家远传书日,秋来为客情”中,那种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愈加深厚,家书的漫长与秋天的到来,暗示着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与无奈。“愁窥高鸟过”一句,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渴望,鸟儿的自由飞翔与自己的无奈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句“始欲投三峡,何由见两京”,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离动荡、寻找新的归宿的心情,却发现无奈的现实使得这一切都无法实现。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国家动荡的忧虑,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无奈,反映了杜甫作为“诗史”其人对社会的深刻关怀。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群盗”指的是:
A. 诗人的朋友
B. 社会动荡中的盗贼
C. 诗人的故乡
“愁窥高鸟过”中的“高鸟”象征的是:
A. 自由与远方
B. 诗人的朋友
C. 秋天的景象
诗人想要投身于哪个地方?
A. 两京
B. 三峡
C. 故乡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