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03:3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03:38:26
一棹归何处,苍茫落照昏。
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
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
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
一只小船归向何方,夕阳下的景色显得苍茫而昏暗。
没有人应对失去的道路,而有了树木才知道春天的到来。
湖边春耕的田地荒废,江城中战鼓声响彻。
儒生的帽子使我迷失方向,学剑的人却已乘上了高车。
吴融,唐代诗人,以其作品清新流畅、情感真挚著称。其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生感受,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变迁和个人的思考。
此诗写于动荡的时代,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道路和社会局势的思索。诗中既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有对战争与动荡的无奈。
这首诗《途中》以舟行于水的意象开篇,表达了一种迷茫与无助。诗人在夕阳的映照下,思考着归属与方向。开头的“棹”字,仿佛带领读者进入一种漂泊的状态,孤舟无依,令人感受到深深的孤独感。接着,诗人通过“无人应失路,有树始知春”这一句,借由树木的生长来象征希望与新的生命,暗示在困境中仍然可以找到生机。
随后的“湖岸春耕废,江城战鼓喧”则形成鲜明对比,描绘了战乱给生活带来的破坏,原本充满生机的春耕被废弃,反映了社会的不安与动荡。最后两句“儒冠解相误,学剑尽乘轩”,则通过儒生与剑客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的困惑,体现了对传统文化与个人追求的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社会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对未来的思考,既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又有对现状的无奈与反思,情感深邃而复杂。
整首诗围绕人生的迷茫与对理想的追求展开,通过自然与社会的对比,揭示了在动荡时代中个体的无奈与思考,展现了对生命与归属的深刻探讨。
诗中“苍茫落照昏”表达人们的什么情感?
A. 宁静
B. 孤独
C. 欢乐
D. 厌倦
“湖岸春耕废”所反映的是什么社会状况?
A. 经济繁荣
B. 农业荒废
C. 人民安居乐业
D. 战争胜利
诗中的“儒冠”象征着什么?
A. 学识与智慧
B. 战士的勇敢
C. 个人理想的追求
D. 社会地位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