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时间: 2025-05-02 12:33:52

诗句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夫冀北马多天下。

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

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

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

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

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

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

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

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

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

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

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

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

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

”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

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

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

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

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2:33:52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原文展示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白话文翻译

伯乐一经过冀北的草原,马群就变得空荡荡的。冀北的马在天下都是很多的,伯乐虽然善于识马,怎么会让整个郡的马都空了呢?有的人解释说我所说的空,并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伯乐善于识马,遇到良马就会立刻把它取走,因此马群中没有留下良马。如果没有良马,虽然说没有马,也不是虚假之言。东都,确实是士大夫出自冀北的地方。那些依靠才能而深藏不露的人,洛水北岸叫石生,南岸叫温生。大夫乌公在河阳执政三个月,先是看中了石生的才能,以礼把他引荐到幕下。几个月后又看中了温生的才能,因此通过石生做媒,以礼把温生引荐到幕下。东都虽然众多才士,早上选一个人,傍晚再选一个人,都是挑选最优秀的。自居河南尹,与各部门的执事,和我们两县的大夫,政治上有所不通,事情上也有疑惑,应该向谁请教呢?那些离开职位而在街巷游玩的士大夫,有谁与他们同乐?年轻的后生,应该向谁考量德行而询问学业呢?那些在东都经过的士绅,对其庐舍毫无礼数。这样看来,称大夫乌公镇守河阳,而东都的处士之庐却无人问津,岂不是很可悲吗?南面听取天下,其所托重而倚靠力量的,只有彼此之间的关系。相互为天子在朝廷上得人,为天子在幕下得文武士,内外都没有治理,岂能得呢?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只能依赖二生以待老。如今都被有力者所夺,怎能没有忧虑?生到这里,拜见公于军门,算是我之前所称的,为天下所称的,也算是我致私怨于尽取了。留守相公最初为此事作了四韵诗,愈因此推其意而作此序。

注释

  • 伯乐:古代著名的识马专家,喻指能识才之人。
  • 冀北:指河北地区,古代马匹众多的地方。
  • 石生、温生:分别是两位士人,其才华被看重。
  • 乌公:指大夫乌公,执政者。
  • 南面而听:指皇帝听取下属的意见。

典故解析

  • 伯乐识马:源于古代对伯乐的传说,强调识才的重要性。
  • 士大夫:指古代社会中的知识分子和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愈,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以散文和诗歌闻名。他提倡古文运动,反对骈文,强调文学应当服务于道德和政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韩愈送别温生赴河阳军时,表达了对人才流失的忧虑和对士人志节的关心。

诗歌鉴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识马的比喻开篇,深刻地揭示了人才的稀缺与社会对人才的漠视。诗中通过对比冀北马多而被伯乐挑选的情形,反映了东都士人虽多但真正被重用的却不多,展现了官场对人才的冷酷与无情。韩愈对温生的赞赏,以及对士人命运的深切关怀,突显了他对人才的珍视与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伯乐识马经过冀北的草原。
  • 而马群遂空:造成马群空无一马。
  • 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有的人解释说空并不是没有马,而是没有良马。

修辞手法

  • 比喻:以伯乐识马比喻官场对人才的挑选。
  • 对仗:文中多处使用对仗,如“东都”与“河阳”,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才的珍视与对社会不公的控诉,表达了诗人对温生的期望及对才士遭遇的关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伯乐:象征能够识别人才的人。
  • 马群:象征众多的士人。
  • 东都:象征权利与名利的中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伯乐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人才
    • B. 权力
    • C. 识才之人
    • D. 士大夫
  2. 温生是指哪种人?

    • A. 有权势的人
    • B. 有才华的士人
    • C. 农民
    • D. 商人
  3. 诗中提到的“冀北”指的是哪个地区?

    • A. 河南
    • B. 河北
    • C. 山西
    • D. 辽宁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王维的诗作,表达对人才的关注。
  • 《登高》:杜甫的诗,反映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滕王阁序》:两者都表达了对人才的关心,但韩愈更侧重对士人命运的关注,而王勃则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韩愈文集》
  • 《唐代文学史》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临江仙·长爱碧栏干影 阮郎归·粉痕闲印玉尖纤 临江仙 其四 生查子 减字木兰花 其三 虞美人 生查子 武陵春 点绛唇 浣溪沙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仲叔 示字旁的字 汝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遗世独立 包含汽的词语有哪些 新张 哑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昼想夜梦 前仆后踣 数罪并罚 牛字旁的字 便车 伯乐一顾 二字旁的字 穴宝盖的字 三数 首字旁的字 困心横虑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