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51: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51:49
扰扰利学者,久不可与谋。
读书乃何为,老不知轲丘。
弗恤义所在,务期高爵收。
尝闻失则嗟,不闻得之羞。
知谁洪其源,使世乘其流。
於今已汗漫,更久将遡游。
尝闻古人言,饕餮为共兜。
谓恶岂必多,偷饱德弗修。
不知自思者,舍此何所由。
故余早知惧,誓将异人求。
宁为寒饿嗟,不同富贵讴。
此行况有获,师德高前修。
因尝请子行,勉子无逗遛。
於吾乃何有,同病不独瘳。
虽爱谓予然,尚疑子终不。
惜子有高材,竿幢揭华旒。
苟能自摆去,不为世学囚。
行将见远到,强弩射弱菆。
何必请予诗,自合治子輈。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当今利学者的困惑与不满。他认为读书的目的渐渐模糊,许多人只追求高官厚禄,而不关心义理所在。他提到古人的智慧,并警惕那些只满足于表面的富贵,而不去追求内心的充实和道德修养。作者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宁愿忍受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迎合世俗的追求。最后,作者鼓励朋友要努力修身,不要被世俗的学问束缚,真正追求远大的理想。
王令,宋代诗人,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道德和人性的关怀。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对功利主义的追求日益明显,王令对这一现象表示不满,表达了对理想与道德追求的坚持。
王令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比、警示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倾向。他用“扰扰利学者”开篇,直接指出社会中人们的浮躁与追名逐利的现象,显示了他的忧虑与批判。随着诗句的展开,作者对读书的真正目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质问“读书乃何为”,强调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内在的智慧。王令引用古人的智慧,指出许多人只关注表面的得失,而忽视了内心的修养,这种对比让人深刻反思。
诗中“宁为寒饿嗟,不同富贵讴”,表达了他宁愿过贫困的生活,也不愿意迎合世俗的奢华与浮华。王令的坚持与清醒在当时的社会中显得尤为珍贵,这种对理想与道德的追求,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最后,作者以对友人的劝诫作为结尾,强调了个人的修养与志向的重要性,留给人深思。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在于对功利主义的批判和对理想道德追求的倡导,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诗中“扰扰利学者”是指什么样的人?
作者宁愿选择什么样的生活?
诗中提到的“饕餮”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