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6:50: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6:50:42
《刘节妇》
作者:杨维桢
大江东流接混茫,
金山焦山郁相望。
铁瓮长城北枕江,
中有三槐节妇堂,
壁立万仞之高冈。
自别母氏归刘郎,
中朝琼树摧秋霜。
玉琴不奏双鸳鸯,
玉笙不吹双凤凰。
络纬夜啼月上房,
烛光照泪垂汪汪。
纺绩给朝莫,
群雏忽成行。
生处同室居,
死期同其藏。
新阡种松三尺强,
黛色已见参天长。
流脂入地成琥珀,
终夜吐焰如丹光。
扬雄与冯道,不异燕赵倡,
食君之禄而弗与国同存亡。
呜呼,节妇之德不可量。
节妇之发白于雪,
节妇之心化为铁。
我歌为继柏舟诗,
门户他年耀旌节。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江河景象,大江奔流入海,金山和焦山在远处相望。北方的长城像铁瓮一样坚固,长城之内有一个节妇堂,坐落在高耸的山冈上。节妇在离开母亲回到丈夫身边后,心中满是愁苦,正如秋霜摧残琼树。她不再弹奏玉琴,双鸳鸯不再共鸣;不再吹响玉笙,双凤凰也不再飞舞。夜晚,络纬在屋上啼叫,烛光映照着她泪如雨下。在晨昏的纺绩中,孩子们渐渐成行。生死与共,生处同室,死期也要同葬。新种的松树虽然只有三尺高,但已能参天而立。流脂入土成琥珀,夜里吐出火焰如同丹光。扬雄和冯道与燕赵的歌者并无二致,虽享受君王的俸禄,却与国家生死存亡无关。唉,节妇的德行无法衡量,她的白发如雪,心志坚如铁。我把这首歌唱成继承柏舟诗的篇章,愿未来的日子里,门庭显赫,照耀节妇的光辉。
杨维桢(1296-1370),元代诗人,字子云,号白云山人,浙江人。他以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物,且常含有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刘节妇》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之际。杨维桢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节妇忠贞不屈的赞美,以及对那些享受荣华却不顾国家存亡的人的批评。
《刘节妇》是一首具有深厚情感和历史寓意的诗作。诗中开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大江奔流、山峦相连的宏大气势,象征着历史的长河和时间的流逝。接着,诗人通过“节妇”的形象,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展现出女性的坚韧和忠贞。
节妇的悲剧不仅源于个人的遭遇,更是整个社会环境的映射。她在与母亲告别后,回到丈夫身边,承受着深重的心灵创伤,夜晚的啼哭和泪水更是对她内心苦痛的真实写照。诗中通过“玉琴不奏双鸳鸯,玉笙不吹双凤凰”的对比,深刻揭示了节妇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以“新阡种松三尺强”描绘了节妇的坚韧与不屈,象征着即使在逆境中也能够成长和坚守。最后,诗人对节妇的德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强调了她的坚韧、忠贞,仿佛是在为无数无辜女性的呐喊和呼唤。
总的来说,《刘节妇》不仅是一首对女性坚韧品质的赞美诗,也是对社会动荡与人性困境的深刻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意识和人文关怀。
全诗通过节妇的形象,表达了对忠贞女性的赞美,以及对享乐而不顾国家的人的批判,展现了作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刘节妇》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A. 对自然的描绘
B. 对忠贞女性的赞美
C. 对国家的批评
D. 对享乐生活的向往
诗中“络纬夜啼”象征什么?
A. 夜晚的景象
B. 思念与孤独
C. 美好的回忆
D. 生活的忙碌
诗中的节妇在生死上有什么承诺?
A. 生死相依
B. 长生不死
C. 追求荣华
D. 忘却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