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1:42:1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1:42:10
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谈终日,便觉峨眉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欲题诗满浙东。
在梦中,我回到了万里之外的故乡山川,然而熟悉的吴音已渐渐变得像小孩子的声音。每当和蜀地的老者谈论时,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我便感到峨眉山的青翠仿佛被一扫而空。我的老师早已超越了言语,找到了真正的道理,而我却在苦苦寻找诗句,却没有任何收获。明年我打算去天台山采药,更想在浙东写下更多的诗篇。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风格多样,深受后世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轼晚年,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身处困境之中,开始向自然和精神的世界寻求慰藉,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道理的追求。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的哲学思考。开头的“万里家山一梦中”传达出一种梦幻的感觉,暗示他对故乡的渴望和现实的遥远,接着“吴音渐已变儿童”则揭示了时光的流逝和变化,让人感到一种无奈与失落。诗中提到“蜀叟”的闲谈,表达了与人交谈的惬意与对峨眉山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暗示着他对人生境界的向往。
“师已忘言真有道”一句,强调了苏轼对真理的理解已超越了语言,体现了他对道教和佛教思想的认同。而“我除搜句百无功”则显露出他对自身创作的无奈与自省,展现了诗人矛盾的内心世界。
最后一句“明年采药天台去”暗示着他对未来的期望,充满了希望与活力,也让人感受到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创作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对人生、自然与艺术的独特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反映了苏轼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创作的追求,展现出一种深邃的哲学思考。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吴音”指的是哪个地区的方言?
A. 吴地
B. 蜀地
C. 湘地
D. 晋地
“师已忘言真有道”中“忘言”是什么意思?
A. 忘记语言
B. 超越语言
C. 不喜欢说话
D. 说错了话
作者计划明年去哪里采药?
A. 峨眉山
B. 天台山
C. 吴地
D. 没有提到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