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15: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15:28
二山在咫尺,灵药非草木。
玄芝生太元,黄精出长谷。
仙都浩如海,岂不供一浴。
何当从山火,束缊分寸烛。
两座山峰近在咫尺,灵药并非普通的草木。
玄芝生长在太元山,黄精则出自长谷。
仙境如大海一般浩瀚,难道不可以洗浴于此吗?
何时能从山中取火,点燃那分寸的蜡烛?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作品涉猎广泛,风格多样,融诗词、散文、书法于一体,被誉为“千古才子”。苏轼的诗风洒脱、豪放,常常表现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正值生活艰难之际,他通过对《山海经》的吟咏表达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与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人文的关注。
《和陶读《山海经》,并引其六》是苏轼对古代经典的回应,展现了他对自然和超脱境界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二山在咫尺”引出,暗示着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的接近,但“灵药非草木”则进一步强调这种理想的非凡与稀有。接着提及“玄芝”和“黄精”,这些灵草的存在仿佛在召唤人们去追寻一种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仙都浩如海”一句,描绘出一个广阔而神秘的理想世界,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岂不供一浴”,则是对这种理想境界的渴望与向往,似乎在呼唤着人们去追求那种超凡脱俗的存在。
最后两句“何当从山火,束缊分寸烛”,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挣扎,似乎在期盼着有朝一日能放下尘世的羁绊,点燃一盏微弱的烛光,照亮前行的路。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情感深邃,体现了苏轼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追求,同时反映出对现实的思考与无奈。通过对《山海经》的引述,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理想结合,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灵药非草木”中“灵药”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玄芝”出自哪里?
“仙都浩如海”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