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2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22:49
光禄庵二首
苏轼
文章恨不见文园,
礼乐方将访石泉。
何事庵中着光禄,
枉教闲处笔如椽。
城中太守的何人,
林下先生非我身。
若向庵中觅光禄,
雪中履迹镜中真。
第一首:
我痛恨自己未能见到文园的文章,
而礼乐之道正要去拜访石泉。
为什么在庵中却要追求光禄,
白白地让我的闲处笔如椽大。
城中的太守又是谁呢,
而林中的先生又不是我。
如果想在庵中寻求光禄,
那就如同在雪中留下的足迹,是真实的映像。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魄,也有细腻的情感。苏轼因其才华和为人,受到广泛的尊敬和喜爱。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被贬时,反映了他在政治风波中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感慨。
《光禄庵二首》通过对“光禄”的追求,表达了苏轼对名利的思考,以及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情感。诗中提到的“文园”和“礼乐”,不仅反映了苏轼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他对当时政治环境的不满。诗人通过“庵中”的宁静与“雪中履迹”的意象,将内心的追求与现实的困境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坚定的姿态。
苏轼的用词简洁而深刻,特别是在“笔如椽”一语中,展示了他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整首诗意境清新,情感真挚,既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渴望,又透出几分无奈与惆怅。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光禄的探讨,揭示了诗人对名利的无奈与追求,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体现出一种超脱与反思的精神。
诗词测试:
“光禄”在诗中象征什么?
诗人对“文园”的情感是:
“雪中履迹”用来比喻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