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22: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22:13
栖贤三峡桥
苏轼 〔宋代〕
吾闻太山石,积日穿线溜。
况此百雷霆,万世与石斗。
深行九地底,险出三峡右。
长输不尽溪,欲满无底窦。
跳波翻潜鱼,震响落飞狖。
清寒入山骨,草木尽坚瘦。
空濛烟霭间,澒洞金石奏。
弯弯飞桥出,潋潋半月彀。
玉渊神龙近,雨雹乱晴昼。
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
我听说泰山的石头,经过日积月累的磨蚀,已穿出细线。
更何况这百雷霆,万世以来与石头抗争。
深行到九地之下,险峻出现在三峡右侧。
长流不尽的溪水,似乎要填满无底的洞窟。
波涛跳跃翻滚,潜伏的鱼儿震响了飞鸟。
清冷的寒气渗入山骨,草木都变得瘦弱坚硬。
在空蒙的烟雾之间,金石的乐声回响。
弯弯的飞桥横跨,清波荡漾似半月的钩。
玉渊的神龙近在咫尺,雨雹毫无预警地乱飞白昼。
倾斜的瓶子中获得清甜的水,虽可咽下却无法漱口。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以豪放、清新著称,风格多样,题材广泛。苏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多次遭贬,经历了政治斗争的风波,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创作背景
《栖贤三峡桥》创作于苏轼被贬的时期,表达了他在艰难环境中仍能看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灵动。诗中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观,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他内心对自由与美好生活的渴望。
《栖贤三峡桥》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内容丰富,意象生动,展现了三峡的雄伟与神秘。诗的开头提到泰山石,运用对比的手法,揭示了自然的力量与时间的流逝。百雷霆与石斗,表现出自然界的激烈碰撞,象征着力量与坚韧。
随着诗句的深入,苏轼展现了三峡的险峻与深邃,长流不尽的溪水隐喻着生命的延续与不竭的精神追求。诗中“跳波翻潜鱼”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水的活力与动态,仿佛能听到水波的声音,感受到自然的脉动。
最后,诗句“垂瓶得清甘,可咽不可漱”引人深思,象征着人们在艰难困苦中仍能获得纯净的甘泉,但却无法完全享受,暗示了生活的无奈与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整首诗以深邃的意象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令人深感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三峡的壮丽景观,表现出自然界的伟大与生命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与自由的向往,充满了哲理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栖贤三峡桥》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苏轼
D. 陶渊明
诗中提到的“百雷霆”意指什么?
A. 百种动物
B. 自然力量
C. 人类的斗争
D. 无底的洞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乡愁
B. 自然与生命的力量
C. 爱情
D. 战争与和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