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8:57: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7:03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
李煜 〔五代〕
转烛飘蓬一梦归,
欲寻陈迹怅人非。
天教心愿与身违。
待月池台空逝水,
荫花楼阁漫斜晖,
登临不惜更沾衣。
这首词描绘了作者在梦中回到昔日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对往事的追忆与惆怅。他想要寻觅曾经的痕迹,却发现自己与过去已是天人相隔,心中所愿与自身的处境相违背。在等待月亮升起的池台上,水流逝去,楼阁的花影在斜晖中轻轻摇曳。他登高望远,毫不在乎衣袂沾湿,尽情沉浸在这种惆怅的氛围中。
李煜(937年-978年),字重光,号煜,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最后一位皇帝,著名词人。他的词风细腻柔婉,情感真挚,常以个人的遭遇和情感为主题,表达对往事的追忆与对人生的感慨。
《浣溪沙》创作于南唐灭亡后,李煜被俘后身处北宋的环境中,面对自己失去的王国与往昔的辉煌,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惆怅。这首词反映了他在颠沛流离中的深深思索与怀旧。
李煜的《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是一首经典的词作,展现了他独特的个人情感与丰富的艺术表现。整首词通过“转烛飘蓬”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带来的无奈与惆怅。在“欲寻陈迹怅人非”中,李煜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过去的距离,仿佛那段美好的时光已经无法再现。接下来的“天教心愿与身违”则进一步强调了他内心的无奈与痛苦,心中所愿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让人感到深深的绝望。
随着诗句的推进,诗人将目光投向月光与水面,表现出一种静谧与孤独的美感。尤其是“待月池台空逝水,荫花楼阁漫斜晖”,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营造出一种凄美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一句“登临不惜更沾衣”,不仅表现出李煜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象征着他对过往的怀念与执着。这首词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感叹,也是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艺术价值。
整首诗表达了李煜对失去的往事的怀念,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渴望。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将内心的惆怅与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深刻的哲理思考。
《浣溪沙·转烛飘蓬一梦归》的作者是:
A. 杜甫
B. 李白
C. 李煜
D. 白居易
诗中提到的“待月池台空逝水”主要表现了: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现实的无奈
C. 对自然的热爱
D. 对未来的期待
“荫花楼阁漫斜晖”中的“漫”字意为:
A. 快速
B. 随意
C. 准确
D. 突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