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

时间: 2025-05-05 17:02:02

诗句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

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隗。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17:02:02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

作者: 苏轼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令作诗其侧。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见之,乃赋一首。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隗。

白话文翻译

我的老朋友文与可为道士王执中画了墨竹,并告诉王执中不必让他人写字,等我苏子瞻来了,再让我作诗在旁边。文与可去世已有八年,而我苏轼才刚刚回朝,见到这幅画,便写下这首诗。这个人是谁呢?他自在地游玩于世。我的诗与草圣的意境相辉映,同时也融入了竹的境界。时常从木石中走出,超越了荒诞奇特的象外之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珍视这幅画,然而在赏析中,只有我最为看重。知音之人古往今来难以相合,忽然之间却又没有多少等待。谁说生死之间隔着距离?再相见恍若龚隗。

注释

  • 文与可: 苏轼的好友,画家。
  • 王执中: 另一位道士,画的对象。
  • 墨竹: 墨色的竹子,象征坚韧与清雅。
  • 草圣: 指王维,著名诗人和画家,擅长山水画。
  • 龚隗: 古代隐士,意指人死后再相见的渊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及画家,才华横溢,风格多样,尤其擅长词和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苏轼归朝后,怀念已故友人文与可,表达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死的思考,反映出苏轼对艺术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感悟。

诗歌鉴赏

《题文与可墨竹(并叙)》不仅是一首悼念友人的诗,更是苏轼对艺术和人生的深刻反思。诗中流露出的情感细腻而深沉,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珍贵情谊,以及对艺术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欣赏。苏轼通过对墨竹的描绘,表达了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竹子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和坚韧,正如文与可的品格。诗的最后,苏轼提到“谁云死生隔”,反映出他对生死的独特看法,认为生与死并不是绝对的隔阂,真正的朋友即便在生死之间,亦能心灵相通。这种思想在苏轼的创作中常常出现,显示了他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和对友谊的坚定信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故人文与可为道师王执中作墨竹: 提到文与可为王执中画墨竹,显露出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2. 且谓执中勿使他人书字,待苏子瞻来: 文与可的心愿,让苏轼来为画作诗,显示出对苏轼的重视。
  3. 与可既没八年而轼始还朝: 说明时间的流逝和苏轼的归朝,增添了感伤之情。
  4. 斯人定何人,游戏得自在: 反思文与可的存在,强调了他的洒脱。
  5. 诗鸣草圣余,兼入竹三昧: 赞美自己的诗与文与可画的墨竹相得益彰。
  6. 时时出木石,荒怪轶象外: 诗意超越了常规,表现了艺术的独特性。
  7.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 虽然世人都珍视这幅画,但苏轼的理解更为深刻。
  8. 知音古难合,奄忽不少待: 友谊难得,重逢的珍贵。
  9. 谁云死生隔,相见如龚隗: 强调生死无隔,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对仗: “举世知珍之,赏会独予最”形成对比,强调苏轼的独特感受。
  • 比喻: “相见如龚隗”,用典故表达深厚的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友谊的珍视和对艺术的追求,同时表达了生死之间的无形纽带,强调灵魂的相通与情感的永恒。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墨竹: 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
  • 木石: 代表自然与艺术的结合。
  • 知音: 代表真正理解自己的人,象征友谊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文与可为谁作墨竹? A. 苏轼
    B. 王执中
    C. 司马光
    答案: B

  2. 诗中提到“谁云死生隔”表达了什么主题? A. 生死的绝对隔离
    B. 友谊的永恒
    C. 对死亡的恐惧
    答案: B

  3. 诗中“草圣”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李白
    B. 王维
    C. 杜甫
    答案: B

相关作品推荐

  •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的另一首名作,体现了其豪放的个性。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另一首表达思念的作品,展示了苏轼的情感深邃。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 两首诗都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但苏轼的诗更侧重于艺术与哲理的结合。
  • 《赠汪伦》(李白): 主题相似,但李白更直接地表达了友情的深厚,而苏轼则更具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鹊桥仙(寿徐伯熙察院) 哭{匠斤换赣}十五章 水调歌头·渊明最爱菊 千年调 其二 送杜叔高 和前人韵 临江仙 水调歌头(和赵景明知县韵) 浣溪沙·这里裁诗话别离 水调歌头 满江红·赣州席上呈陈季陵太守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浅蹙 四百字作文怎么写?这份四百字作文写作指南,让你轻松掌握写作技巧_作文写作不发愁 日字旁的字 瞽工 择车 不厌其繁 贫不失志 营妓 龙老字的笔顺怎么写?龙老字笔顺详解,助你规范书写汉字_汉字笔顺学习 邑字旁的字 童字篆书书写指南_篆书童字写法详解 通首至尾 阿姨字拼音怎么写_汉字拼音学习 背信弃义 雨字头的字 示字旁的字 皿字底的字 也字开头的成语大全_也字成语汇总 内证 毋翼而飞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