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9 01:59: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9 01:59:53
送得春归夏又初,名园不放玳筵虚。只知富足家家事,肯为儿孙教读书。
春天刚刚过去,夏天又初现,名园中却不再设宴款待客人。人们只知道追求富足的家业,谁又愿意为儿孙传授读书的道理呢?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反映了元代社会对读书与富贵的看法。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春夏更替和宴会的消失,隐喻了对当时人们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教育的批评。
马臻是元代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社会动乱的时代。他的诗风多元,既有描绘自然景色的细腻,也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马臻的作品通常透出对人文关怀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对教育的忽视,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象的忧虑。
《西湖春日壮游即事 其二十三》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作,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春夏交替的自然景象,并借此引发对人们生活态度的思考。首句“送得春归夏又初”,描绘了季节变化的自然画面,带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对流逝时光的感慨。接下来“名园不放玳筵虚”,则通过对比名园的奢华与宴席的缺失,揭示了当时社会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已经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
诗的后半部分“只知富足家家事,肯为儿孙教读书”,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批评。人们只顾追求物质利益,而无暇顾及教育的重要性,反映出一种对未来的担忧。这种教育与财富的对立不仅是个人选择的体现,也是整个社会风气的缩影。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出诗人在春日游玩时的思考,既有对美好景色的享受,也有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歌的核心思想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与物质追求的对立,反映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诗中提到春天和哪个季节的交替?
“名园不放玳筵虚”中的“玳筵”指的是什么?
诗人对社会现象的看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