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西湖行宫八景 其七 领要阁》

时间: 2025-05-07 08:51:41

诗句

岚霭朝晡别,湖山趣不穷。

一时期领要,千古有高风。

借问双峰侧,何殊六法中。

惟观其大略,靖节许相同。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8:51:41

诗词名称: 西湖行宫八景 其七 领要阁
作者: 弘历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岚霭朝晡别,湖山趣不穷。
一时期领要,千古有高风。
借问双峰侧,何殊六法中。
惟观其大略,靖节许相同。


白话文翻译:
晨雾与晨曦相隔,湖光山色乐趣无穷。
在某一特定时期的风光,千古以来都有崇高的风范。
请问双峰的旁边,与六法中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呢?
只不过是观其大略,靖节的风范大概是相同的。


注释:

  • 岚霭: 指山间的雾气和云霭。
  • 朝晡: 早晨与傍晚。
  • : 这里指趣味、乐趣。
  • 高风: 高尚的风范。
  • 双峰: 指西湖附近的山峰。
  • 六法: 指古代文学创作的六种基本法则。
  • 靖节: 指一种清静高洁的风范。

典故解析:
“六法”源自古代对文学创作的规范,强调了艺术作品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及双峰可能是在暗指西湖的美景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代的乾隆皇帝,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抒发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乾隆时期,反映了他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及其对文化与道德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诗歌鉴赏:
《西湖行宫八景 其七 领要阁》表达了诗人对西湖自然美的赞赏以及对人文风范的追求。开篇的“岚霭朝晡别”描绘了湖面清晨与傍晚的雾霭,暗示自然的变化与时间的流逝,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氛围。接着“湖山趣不穷”则展现了西湖山水的无穷魅力,诗人似乎在沉醉于这幅美景中。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一时期领要,千古有高风”,表明了对历史文化的敬仰,认为特定时期的风光与文化应当被后世铭记。诗句“借问双峰侧,何殊六法中”则通过提问的形式,表现出诗人对西湖风景与文学创作之间关系的思考。最后一句“惟观其大略,靖节许相同”,强调了在观察与欣赏大自然的同时,内心应有高洁的品格与节操。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西湖的美丽,还蕴含着对人文精神的反思和追求,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联:描绘早晨与傍晚的山雾,表达对自然的感受。
    • 第二联:强调历史的深厚与高尚的风范。
    • 第三联:通过提问引入对比,探讨美的不同表现。
    • 第四联:总结观察所得,强调内心的品格。
  •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多处运用对仗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岚霭”与“湖山”形成鲜明对比,突显自然之美。
  •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高尚人品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历史与文化的深入理解。


意象分析:

  • 岚霭: 象征着自然的变化与生命的流转。
  • 湖山: 代表了西湖的自然美与人文情怀。
  • 双峰: 可能象征着高洁的理想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风”指的是:
    A. 山的高耸
    B. 高尚的风范
    C. 风的速度

  2. “惟观其大略”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态度?
    A. 对细节的关注
    B. 对整体的把握
    C. 对历史的反思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滕王阁序》- 王勃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可以将《西湖行宫八景 其七 领要阁》与《滕王阁序》进行对比,分析两首诗在描绘自然美和人文情怀上的异同。两首诗都展现了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但《滕王阁序》更强调历史的流转与个人的感慨,而《领要阁》则更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西湖文化史》

相关查询

此见帅宪祷十甚虔枕上闻檐声为之不寐因成 广陵道中 与公序避暑石盎方昼欲寝闻林间鸟乐因得小诗 风雁行 赠浮光王教授 琴溪 秋晚十咏·客至 登楼 次韵王才少师杂花五首 夏日游连江石门坐林下有虫咂肤视之仅可分有无疑蚋也以诗嘲之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维那 茝若 掌勺儿 包含垫的词语有哪些 瀛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三点水的字 拟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曰字旁的字 肤受之诉 柳陌花街 户字头的字 歺字旁的字 漆黑一团 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五谷囊 尢字旁的字 弃文就武 威凌 空群之选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