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己亥杂诗 其二四九》

时间: 2025-05-06 02:26:05

诗句

何须宴罢始留髡,绛蜡床前款一尊。

姊妹隔花催送客,尚拈罗带不开门。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6 02:26:05

原文展示:

何须宴罢始留髡,
绛蜡床前款一尊。
姊妹隔花催送客,
尚拈罗带不开门。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何必在宴会结束后才留住客人呢?在绛蜡床前敬上酒一杯。姐妹们隔着花丛催促送客,偏偏我还在拈着罗带不愿意开门。

注释:

  • 何须:何必,何必要。
  • 宴罢:宴会结束。
  • 留髡:留住客人,这里“髡”指的是“客人”。
  • 绛蜡床:绛色的蜡烛床,意指烛光下的饮酒场景。
  • 款一尊:敬上(酒)一杯。
  • 姊妹:姐妹,亲近的女性朋友。
  • 隔花:隔着花丛。
  • 催送客:催促送走客人。
  • 尚拈罗带:仍旧拈着罗带,这里暗示不愿意送客。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直接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作是对古代宴请习俗的反映。古人对于宴席的重视,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礼仪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龚自珍(1792-1841),字渊明,自号香涛,清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脱俗著称,反映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变革时期,诗人心中常有感慨。通过宴请的场景,表达了对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对世事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的表面上描绘了一幅宴会送客的场景,实际上却蕴含了深刻的情感与思考。诗人以简练的语言、细腻的描写,表现出一种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心理。在宴会结束时,客人已经离去,但诗人内心的留恋和不舍却表现得淋漓尽致。从“何须宴罢始留髡”中可以看出,诗人对宴席的看法不再是单纯的送客,而是一种更深层的情感寄托。正如他所说,宴会结束后,留住的不仅是客人,还有那些美好的瞬间与记忆。

“姊妹隔花催送客”一句,诗人巧妙地运用花丛作为隔阂,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距离感。虽然身处同一个空间,但内心却有着不同的情感。诗中“尚拈罗带不开门”更是将这种情感推向高潮,暗示了诗人对离别的无奈与不舍。这种矛盾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复杂的心理色彩,引发读者对人际关系的深层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须宴罢始留髡:在宴会结束时,何必才留住客人?表达了对宴请习俗的质疑。
  2. 绛蜡床前款一尊:在红色的蜡烛床前,敬上酒杯,体现了对待客人的礼节。
  3. 姊妹隔花催送客:姐妹们在花丛中催促送走客人,表现出一种催促和无奈。
  4. 尚拈罗带不开门:诗人仍然拈着罗带不愿意开门,表现了对离别的留恋和不舍。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姊妹隔花催送客”和“尚拈罗带不开门”形成对仗,增强了节奏感。
  • 意象:蜡烛、花丛、罗带等意象丰富了诗的意境,传达出温馨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宴席送客的场景,探讨了人际关系中的情感纠葛,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对离别的无奈,体现了诗人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蜡烛:象征温暖、光明,同时也暗示时间的流逝。
  • 花丛:象征美好但又带有隔阂的事物,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 罗带:象征牵挂与留恋,诗人不舍的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何须宴罢始留髡”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宴席的期待
    B. 对离别的无奈
    C. 对客人的欢迎
    D. 对宴会的厌倦

  2. 填空题:诗中的“绛蜡床前款一尊”描绘的是__的场景。

  3. 判断题:诗中“姊妹隔花催送客”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对/错)

答案:

  1. B
  2. 宴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夜喜雨》 - 杜甫
  • 《送别》 - 王之涣

诗词对比:

可以将这首诗与杜甫的《春夜喜雨》对比,前者注重人际关系的细腻情感,后者则关注自然与人情的交融。两首诗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但侧重点不同,前者更多反映内心的矛盾,后者则表现自然的美好。

参考资料:

  • 《龚自珍诗文集》
  • 《清代诗人研究》
  • 各类古诗词赏析书籍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洞霄纪游 翠蛟峰 次忠定史越王丹桂韵 郎月行 九日滇府南楼 送李山人赴赵府兼寄谢茂秦 江行有怀 石城金谷 善卷坛 泊洞庭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墀的词语有哪些 旡字旁的字 拈断髭须 传为笑谈 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饷军 临江仙 敝绨恶粟 髟字旁的字 谢家轻絮 点指划脚 韋字旁的字 白字旁的字 松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投附 中心是悼 几字旁的字 恐怖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