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9:49: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09:49:35
次韵苏注承议天钵元长老像前捻香
作者: 晁补之 〔宋代〕
萧然方丈病仪成,
蓑笠忘来一境清。
应作是观宁有相,
实无得度即非情。
日常居士行时午,
月在生公讲处明。
能识微言只夫子,
可怜惟我最初程。
在这宁静的方丈中,病态的仪态已经成型,
我忘却了风雨,身着蓑笠,进入一片清净境界。
这地方应该没有形相可寻,
实际上若没有得到解脱,那就非情所能容。
平日里居士们在午后往来,
月光洒在生公讲道的地方明亮。
能理解这微妙道理的,只有孔子,
可怜的是我仍然停留在最初的旅程。
晁补之(1055-1129),字公辅,号潜溪,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文学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深受当时士人的推崇,尤其在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哲理方面颇具造诣。
本诗写于作者在某位高僧面前捻香的场合,表达了对禅理的思考和对高人智慧的向往。诗中融合了身心的宁静与对哲理的感悟,体现了作者在世俗与超脱之间的深思。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清静的方丈环境,表现了诗人对高僧智慧的敬仰与自身修行的反思。开篇以“萧然方丈病仪成”揭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外界的病态,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蓑笠忘来一境清”,通过简单的衣着道出了诗人对世俗烦恼的超脱,显示了他内心的淡泊与追求的清净。
“应作是观宁有相,实无得度即非情”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禅理的理解,诗人认识到,若无内心的解脱,外在的形相便无意义。接下来的“日常居士行时午,月在生公讲处明”描绘出了一幅宁静的生活画面,展现了居士与高僧日常交流的温馨场景。
结尾“能识微言只夫子,可怜惟我最初程”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自我反省,突显了他在修行路上的艰辛与不易。整首诗以简约的语言展现了深邃的哲理,充满了禅意,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以宁静的环境为背景,表达了对高僧智慧的追求和自身修行的反思,探讨了内心解脱与外在形相的关系,强调了真正的理解与智慧的稀缺,展现了作者对于道理的深刻思考与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诗中提到的“方丈”指的是:
A. 高僧的住所
B. 一种修行的方式
C. 一种花草
“日常居士行时午”的意思是:
A. 居士们在早晨活动
B. 居士们在午后往来
C. 居士们晚上讲道
诗中提到的“生公”指的是:
A. 一位高僧
B. 一位历史人物
C. 一种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