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44:4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44:42
萧条蓐收穷,疏树失秾绀。
北风动地起,云揽红日暗。
李君邀我游,肴蔌治寒檐。
相携二三子,欻若符节勘。
愧非谷口隐,佳会良可暂。
茅堂兀四壁,谁识此意淡。
古径无俗寻,陈编有幽瞰。
一聆君子语,粱肉几厌啖。
归来马河北,寂寞晚舟缆。
吾生事逃伏,优游亦何憾。
诗人在初冬时节,描绘出一幅寒冷萧条的景象,树木稀疏,失去了繁茂的色彩。北风在大地上呼啸而起,云层层叠叠,遮住了红日。李君邀请我到北庄游玩,准备好丰盛的菜肴在寒冷的屋檐下。我们几人相携而行,像信使一样来到了这里。我心中有些惭愧,自己并不是隐居于谷口的高人,但这样的聚会也是难得的。茅草屋四壁空荡,谁能理解我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古老的小径上没有俗气的寻常人,书籍陈列着幽静的景致。我静静地听着君子的谈话,吃着几乎厌烦的梁肉。归来的路上,马儿走在河北,夜晚的舟子默默地缆住了小船。我的人生如同逃避的阴影,悠然自得又何必遗憾。
晁补之,字叔元,号仲明,宋代诗人,政治家,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他的诗歌多描绘自然景象,表达深厚的情感,常常体现出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政治变迁之际。诗人借助与友人相聚饮酒的场景,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冬时节的自然景象和与友人的聚会,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的思考。开篇的萧条与寒冷,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世俗的逃避。接着,李君的邀请则为诗歌带来了温暖与人情味,抒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谊。诗人在豪饮中,虽感愧非隐士,但仍然乐于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体现了他洒脱的性格与处世态度。在茅堂的宁静中,诗人更是通过聆听君子的谈话,表达对智慧的渴望与对生活的思考。最后,归途的寂寞与闲适,似乎将整个聚会的愉悦与人生的思考融为一体,给人以深远的余韵。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友人聚会,探讨了隐逸与世俗之间的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对人际关系的珍视。诗中流露出的淡泊与洒脱,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态度。
诗中提到了哪个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冬
答案:c
诗人感到愧疚的原因是什么?
a) 不如隐士
b) 食物不好
c) 朋友太少
答案:a
诗中提到的“茅堂”象征什么?
a) 富贵
b) 简朴与宁静
c) 热闹
答案:b